陈雁浩
上海田径队教练
陈雁浩,出生于1972年1月,1986年2月进入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跨栏组,1989年8月在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中以14″2的成绩获110米栏冠军。1990年入选上海市田径队,1991年2月入选国家队,当年即以13″8的成绩在全国冠军赛上打破该项目全国记录并达国际健将标准。1993年、1997年在第七届、第八届全运会上以13″59、13″41的成绩分获110米栏冠军。1995年参加雅加达第十一届并于1994年在日本广岛第十二届亚运会上跨出了13″39好成绩,享有“亚洲跨栏王”称号。陈雁浩于2001年退役,在上海田径队任教练。两届亚洲田径锦标赛冠军、一届亚洲运动会冠军、两连全运会冠军、享有“亚洲跨栏王”称号。
人生经历
陈雁浩是刘翔心目中第一个跨栏对手,作为曾经的“亚洲栏王”,他荣获了国内外的各项殊荣。在1993年七运会后的几年内,他几乎垄断了国内男子110米栏项目的所有金牌。
伴随着“刘翔神话”在雅典诞生,他的教练孙海平也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位被陈雁浩和刘翔唤作“师傅”的中年汉子,也被外界称为是陈、刘二人的师傅。
“孙海平是我师傅,也是我的恩人。当年,是他把我选进上海队的;当年,他还救过我的命!”过去18年里,陈雁浩一直把另一个人叫做自己的“恩师”,这个人叫梁仕强。“算起来,老头今年有73岁了!”尽管现在联系不多,但陈雁浩感慨万千:“老头给我的东西,我受用一辈子!”
梁仕强在陈雁浩心目中就是一位传奇人物。“老头是广东人,身高只有1.69米,是上世纪50年代的跨栏王,曾保持110米栏、200米栏和400米栏三项全国纪录。当教练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全国冠军,我是他最小的徒弟。老头年轻时,还打过排球3号位,身体素质好得吓死人!800米的成绩是1分52秒;59岁那年,他可以在1米多高的跳马前,一口气完成10次跳上跳下。”
“老头很内秀,却不善于表达。训练理论,很有一套。1997年八运会后,广东队和香港队都要他去执教,可他说更喜欢带我训练。后来因为我的年龄到了,被调整回上海队,一度很失意。他知道后,就过来陪我。特别是2001年备战同年在广州举办的九运会时,他都66岁了。那年夏天,他母亲病危,他回广东见了最后一面,又匆匆回到上海带我训练。他的老父亲,雇保姆在照顾。老婆、孩子也都被他扔在北京。”陈雁浩这样说。
陈雁浩回忆说:“我进上海队不久,就去参加国家队集训了。孙海平带我5个月就去也门援外了,等他两年后再回来时,我已经是1993年七运会冠军了。后来梁仕强去孟加拉援外,再回来已经是1994年了。同年,孙海平就做了老头的副手。我的全部训练计划都是老头安排,孙海平记录和执行。”
“练得狠的时候,我晚上睡不着觉、脑神经衰弱。有一次在外期间,还发过一次癫痫病,要不是同住的孙海平及时救助,我差点就过去了。”孙海平也因此一直认为陈雁浩的训练量太大,但梁仕强一直强调“三从一大”。
陈雁浩说,那时他还是信奉“三从一大”的:在同一拨运动员中,他的身体素质只能说是一般,之所以能跃上亚洲之巅,正是因为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那时,我已经对高负荷的训练周期产生了依赖。特别是当我从老头的同辈人口中得知,老头年轻时练跨栏甚至练到休克时。这更坚定了我的感觉。所以,当我觉得缺练时,会主动加练,否则心里会觉得不踏实。”
虽然并没有采纳孙海平的减量训练的建议,但陈雁浩始终小心维系着自己和恩人的情感。在连续夺得两届全运会冠军后,陈雁浩成了上海田径队的教练员兼运动员。1999年,训练理念更倾向于梁仕强的陈雁浩,悄然地和孙海平分成了两个组。两年后,孙海平率领刘翔在广州打败了梁仕强率领的陈雁浩。
2001年在广州举行的九运会,刘翔比陈雁浩快0.06秒夺得了110米栏的冠军。陈雁浩回忆说:“比赛之后,我留在广州,陪老头喝了三天酒。”
回忆
说起自己这个特别老实的师弟刘翔时,前“亚洲栏王”陈雁浩摇摇头,有些做不可思议状:“大满贯!破世界纪录!直道、短距离径赛能出这样的成绩,他已经不能用‘传奇’来形容了。” 此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刘翔从不掩饰自己当年是如何仰视这位昔日的追赶对象的:“陈雁浩这个名字,当时在我们练跨栏的人听起来,恐怕就像在NBA打球的人听到乔丹的名字一样,至少在国内是这样。从1993年开始,他就称霸全国,随后又称霸亚洲达6年之久。他也是我师父孙海平的弟子,可以说是我的大师兄。”
竞技体育里面,从来就是‘成王败寇’。上次遇到李彤(陈雁浩之前的亚洲跨栏冠军),他就笑呵呵地‘搓’我:下来的感觉怎么样?我回道:现在我和你都一样了,你就别‘搓’我了。当年,他是被我打败的。其实李彤很了不起,他是在美国训练出成绩的。而带他的美国教练根本不懂跨栏,带着一本有跨栏内容的书就给他上训练课了。后来,他下去,我上来。现在,我下去,刘翔在上面,而且是很上面、很上面。”说到这些,陈雁浩一脸微笑。
“我对刘翔训练的第一印象就是身高和速度都不错,但跨栏技术还不够熟练。”在陈雁浩的记忆中,比自己小一轮的刘翔刚进跨栏队时,并没听说有哪个教练看好,“那时在国内比赛,我一般只拼前三个栏,后面就分出胜负了。后来,和刘翔一起跑,他的速度让我有些发怵。三个栏是甩不掉他的,有时候要拼到第7个、第8个栏才把他给甩开。那时我就已隐约感觉到他会超越我。这也是一个规律,就如同新陈代谢那样不可逆转,但我万万没想到,他能超越全世界。”
刘翔对当年超越陈雁浩,记忆犹新:
“200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他14秒03夺冠,我14秒06列第二。也就是那次,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可以超越他。”
“2001年4月,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宁波站比赛中,我完成了对他的第一次超越。我以13秒45夺冠,比他快了0.02秒。尽管此前也有些心理准备,但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2001年5月6日,我清楚地记得这一天。天空灰蒙蒙的,下着细雨,这一次,我会不会有超水平发挥呢?110米栏的决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几乎所有的观众把目光都投向了我和陈雁浩,跑道两边都是黑压压的人群。发令枪一响,我就拼命跑一个栏、两个栏……我能感觉陈雁浩处在和我几乎平行的位置,他也在努力向前飞奔。冲过终点时,我感觉我和他是平行的,或许,我快了一点点,但我又没有把握。成绩终于出来了,我的成绩是13秒32,他是13秒37,快了0.05秒,我赢了!”在这次全国田径锦标赛中,刘翔超越了陈雁浩,“在当时看似不可能实现的超越,我却做到了!”
第一代栏王李彤输在起跑线上
田管中心主任冯树勇孙海平都曾经表示,和陈雁浩、刘翔相比,最早的“亚洲栏王”李彤的身体条件是最好的,他很有机会冲击世界大赛。是什么原因,让李彤没有实现跟刘翔一样的突破呢?
“经验!我1997年退役,那个时候中国跨栏运动的训练理念跟现在完全不同,可以说刚刚起步,水平很低。”李彤认为他和刘翔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开始冲击的。他当年设定的目标是冲击13秒七几的亚洲纪录,“后来我跑到了13秒20,提高了0.5秒,刘翔的目标是从13秒2开始的,他也提高了0.4,但起点不一样。”
李彤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求学期间开始从跳远转型跨栏的。有人认为他根本就是美国人培养出来的亚洲栏王。李彤并不这么认为。“虽然我练跨栏是在美国,但很多训练的方法,手段都是从国内带过去的,至少有70%吧,冯树勇等教练给了我很多指导。”
李彤还特别提到了刘翔的成功同他的教练密切相关。“可惜了,我当年没有一个像孙海平这样高水平的教练指导。孙指导知识非常丰富,他特别懂得中国人的特点,根据中国人的身体和心理条件摸索出一套很有效的训练方法。”
谈到为什么当年和孙海平擦肩而过,李彤表示,他人在美国,孙指导在上海,地域的关系让他们失去了搭档的机会。“除了教练的水平,刘翔的天分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他的力量,爆发力太强了,说实话,在这方面,我比不过他。”
李彤感慨,刘翔赶上了中国跨栏腾飞的好时候。“我自己也有突破,当站在世锦赛决赛跑道上时,我意识到,黄种人将不一定输给黑人了!但那时候参加顶级比赛,我明显底气还是不足,自己的优点想得少,劣势想得多,对目标的设定也比较保守。所以虽然我隐约感到黄种人也能取得突破,但当我1997年退役的时候,怎么也没有敢想后来刘翔竟然能称霸世界。”
被超越后 一直在思考
刘翔超越后,陈雁浩对跨栏训练进行了比较思考。“刘翔的训练量不多,或者说很少,顶多是我的三分之一,但成绩却一直在长。这里面到底有怎样的门道?”
“首先,看个体差异。我才1.83米,刘翔的身高1.89米。另外,他的短跑能力也比我强。从这两点上来讲,刘翔显然比我更适合110米栏。
其次,看训练内容差异。刘翔的专项训练,内容非常集中;而我当年训练的辅助专项训练手段很多。
第三,看训练量的差异。刘翔的量少,但训练强度不小;我当年量大,强度也大。
第四,大赛经验比较,刘翔获得更多的出国比赛机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见到的跨栏运动员中,刘翔的躯干力量非常突出。过去在对跨栏运动员选材方面,重视大腿肌群的力量,而对躯干方面,如腰、胯、臀部位的力量比较忽视。”
陈雁浩认为,刘翔所取得的成就对整个跨栏界而言,有颠覆性的。
不过陈雁浩一直认为,孙海平的训练方法对自己不合适:“我这么认为,并不是、也不可能否定孙海平的执教水平。”当刘翔一飞冲天后,有些教练自夸说比孙海平更适合带刘翔,陈雁浩把那些质疑孙海平的举止统称为“疯子行为”——“能培养出一个大满贯选手,孙海平的权威地位将是终身的。”
“和刘翔在一个场地训练时,我都会多观察两眼。”陈雁浩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合适。而这一切自然也被孙海平看在眼里,后来便有人来找陈雁浩:“你师傅孙海平说他欢迎你和他一起工作。”对此,陈雁浩笑而不答。
这种笑而不答,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和孙海平从来没红过脸。就是现在,我看到他,也一样叫师傅,看到他太太,一样叫师娘。孙海平欢迎我和他一起工作,就是他的一个高姿态,我从心底感谢他。他现在只带刘翔一个人,之前做得那么好,现在一样可以。我要答应了,就是挤进去沾师傅和师弟的光,这也有些说不过去。我要说不去,也不合适,明明是师傅的一番好意,我再冷冰冰说个不,这叫什么话?其实,我不表态,就是我的态度。再说了,虽然并不在一个组工作,但按照岗位的级别和职责,我还是孙海平的副手。”
在陈雁浩看来,刘翔和孙海平是彼此成就彼此的奇迹。“在体育界,刘翔肯定会影响很多很多运动员,而孙海平也会影响很多很多教练员。孙海平那种对业务的执着,是我们每个教练员学习的榜样。”
现在,享受做凡人的乐子
当年,陈雁浩和心上人花前月下。如今,当初的女友已成为他的妻子,并育有一子。陈雁浩说他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一方面,我不可能达到刘翔的高度。一方面,凡人也有凡人的乐子。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出门去吃夜排档,几串烤肉、两瓶啤酒,逍遥自在。这些,现在的刘翔恐怕享受不到。”
陈雁浩说,春节时收到一位外地同行发来的短信,有些夸张的语言描述的是基层教练的生存状态。“语句有点夸张,也有些道理。不过有梁仕强和孙海平在前,当我面对队员的吃喝拉撒时、甚至更琐碎的事时,都能调整好心态。”
陈雁浩说,一名教练员要取得成功,除了孜孜不倦地付出外,还需要一些缘分和运气。“因为有了刘翔,我不可能再奢望自己能像老头那样培养出那么多全国冠军,也不可能指望取得如孙海平那样的执教奇迹。和他们比起来,我还太年轻,重要的还是努力工作的过程。”
2012年9月陈雁浩前往上海市闵行中学接受学生采访,将自己的体育精神传播给下一代的年轻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21:05
目录
概述
人生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