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央伯姆
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原委员、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
降央伯姆(1913-1988),青海省囊谦县人,藏族,土司。民国26年与德格土司泽旺邓登结婚。民国31年承袭德格土司职位至解放。解放后数十年中,为解放西藏、民主改革、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建设作出显著贡献。历任昌都解放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副州长、州人大副主任,四川省妇女联合会副主任,全国妇女联合会执委,西康省政协副主席,第一、四、五、六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第一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委员。
人物生平
降央伯姆,原名泽雍巴姆,女,藏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人,系隆庆土司之女。民国26年(1937年)11月,她嫁给德格土司泽旺邓登为妻。
德格土司是康区四大土司之一,在清朝曾被赐封为宣慰使。其辖区包括德格、邓柯、白玉、石渠及西藏昌都地区的江达。德格县是德格土司的统治中心,有一套完整的农奴制。民国31年(1942年),德格土司泽旺邓登病死,其子乌金夏年幼,不能掌政。为谁继承土司位置,土司内部两派(德格土司派与夏克刀登派)展开了斗争。夏派力主由泽旺邓登的堂兄葛仁翁堆与土妇转房,承袭土司职位,但遭到德格土司派及西康省政府反对,并出面阻拦,终未成议。后来推选八邦寺的司徒活佛暂代土司职权,又遭到夏派的反对。最后德格土司的四大管家和五大家庙一致推荐降央伯姆续任土司,掌握土司的所有大权,待其子乌金夏长大后,继承土司位。
降央伯姆掌政后,德、夏两派的斗争仍在激烈进行。在两派斗争中,降央伯姆的统治势力大为缩小。两派械斗达数年之久,人民惨遭涂炭。经过几次械斗,降央伯姆深感力量不足,但又不愿放弃其利益,1950年初,调动全部兵力,娘家也出兵相助,立意与夏派决战。土兵行至柯洛洞,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北路先遣支队进驻甘孜,降央伯姆才将土兵调回。1950后,经党和人民政府多次调解,降央伯姆和夏克刀登也先后被安排在政府工作,两派纠纷才得以解决。
1950年初,初期降央伯姆一度轻信谣言,顾虑较多,怕遭暗算,回避参加西康省藏族自治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仍选她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奉命进军西藏,先遣部队于1950年进驻德格时,派军事代表做她的思想工作。凡涉及支前运输等工作都和她协商。通过努力,降央伯姆于1951年担任昌都解放委员会副主任和西康省人民政府委员,出席了西康省自治区一届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回到德格县后,她较好地执行会议通过的《团结爱国公约》,并参与抗美援朝等宣传教育和捐献活动。
1952年,降央伯姆参加西康省藏族自治区首次组织的参观团并担任副团长。在北京国庆观礼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她代表参观团向毛主席献了哈达和锦旗。毛主席赠送她紫红色锦缎藏装一件,邀请她列席“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离开北京后,还到天津、上海、重庆等地及内蒙古自治区参观访问。毛主席的教诲,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促使降央伯姆的思想发生变化,增进了她对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理解,表示要“为人民做好事,跟着共产党走。”返回德格后,除继续组织人力畜力支援十八军进藏外,还在团结治安、开荒生产等工作上,协助人民政府做了不少工作。
1956年,全州民主改革开始。在这之前的1955年,省、州和县的党政都召开了各种会议,同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协商。降央伯姆在各种协商会议上表示赞同民主改革。1955年12月,四川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她同甘孜州所有代表一道,向大会提出:“请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案”,受到大会和省人民政府的重视和赞同。1956年,她出席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后,又听了周恩来总理传达中央关于甘孜藏区民主改革的指示精神。她对民主改革的方针政策多次表示赞成和拥护。
在民主改革中,党和人民政府对她一如既往,真诚相待,团结教育,1958年她仍然被选为副州长。省里也安排她担任要职。其子乌金夏参加叛乱,也得到宽大和安置。这一切使降央伯姆深受感动,醒悟到自己在民改中动摇抵触,转移财产等不当行为,百感交集地说:“是党用不可磨灭的事实,擦亮了我这误入迷途的双眼。如果没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就不可能有我们母子的今天。”
文化大革命”初期,降央伯姆受到冲击和不公正对待,但很快得到纠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降央伯姆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省妇联副主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要职。参加全国和省、州的重要会议,商讨国家大事;还担负州里接待在外藏胞的领导工作。她对达赖集团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统一的罪恶行径,坚决反对。并旗帜鲜明地指出:“西藏自古就是祖国的一部分,达赖集团妄图分裂祖国,我坚决不答应,藏族人民也坚决不答应。”
1988年9月27日,降央伯姆在成都病逝。
参考资料
降央伯姆.甘孜州地情网.2016-09-1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2 21:5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