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部分生殖中心的试管婴儿临床
妊娠率维持在50%以上,这与“降调节”药物的运用得当密切相关。第五届“达菲林IVF训练营”5月22日~23日在长沙召开,记者从这一交流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学术会议上获悉了上述消息。
试管婴儿,是人们对经体外受精与
胚胎移植技术(IVF-ET)诞生的婴儿的俗称。为提高IVF-ET的成功率,很多生殖中心采用大剂量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以造成垂体去敏感状态(“降调节”),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Gn)处于低水平(这种去垂体状态可随停药而恢复),而后再用促性腺激素治疗,目的在于取消内生黄体生成素(LH)升高或过早出现内生LH峰对卵子质量的不良影响,阻止卵泡过早黄素化,从而改善卵子质量,减少周期取消率,提高IVF-ET的成功率。
在本届会议上,国内著名的生殖
医学专家卢光琇、庄广伦教授作为大会主席,与国内130多名辅助生殖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了“降调节”的演绎发展。专家指出,我国
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走过了20个年头,从单纯的学习国外技术和经验开始,通过不断实践,辅助生殖技术已经发展起来,部分生殖中心的试管婴儿临床妊娠率维持在50%以上,其技术稳定度和成熟度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超排卵是女性生殖内分泌领域的研究新热点,有很多未知奥秘值得探索,“降调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得当可减少Gn用量并可获得优质卵子,提高妊娠率。
1978年世界上首例
试管婴儿诞生,1981年世界上第三例试管婴儿是经促排卵技术而诞生的,之后促排卵技术在各种辅助生殖技术中广泛应用。1983年,Porter博士提出GnRH-a垂体“降调节”概念,在体外受精周期中应用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以防止早发的内源性LH,改善卵泡发育,从而提高取卵率和卵子的质量,进而对应的经体外受精技术的周期妊娠率得到明显改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学首席专家周灿权教授指出,垂体“降调节”技术的出现是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促排卵治疗发展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它一方面明显改善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效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相关生殖生理的基础研究。“降调节”经典方案是近20年发展中被广泛推广的一些被认为可行且临床效果肯定的方案,主要有长方案、短方案和拮抗剂方案,其中长方案被认为是适应于卵巢储备正常患者的最佳降调节方案,很多中心甚至将它视为标准方案。
会上,专家也表示,垂体“降调节”本身以及相关药物应用均对辅助生殖技术有不良影响,如过低的LH也会使卵泡发育受限,可引起黄体功能的不足,还可能降低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导致胚胎种植率下降等。他们指出,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将调节方案的成熟应用,越来越多的个性化的促排卵方案在临床应用,它们多是基于经典的“降调节”方案,要么改变剂量,要么改变应用时间,要么添加其他辅助药物(如激素替代或
口服避孕药等),或者是多种方案的联合应用。正是临床人员的不断探索,基于对生殖生理的深刻理解和人性关怀而建立起来的各种个性化降调节方案,才使得部分生殖中心的临床妊娠率明显提高,并维持到相对较高的妊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