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是以
动物学基础研究和濒危动物保护为主的公益型科研机构。立足陕西,面向西部,以秦岭山脉和青藏高原为主要科学研究平台,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种质保存、可持续利用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及昆虫多样性研究,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研究,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历史沿革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在原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院、陕西
秦岭生物与农业资源考察队的基础上,经
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于1978年正式成立,198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挂牌成立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是国内三大(西北、东北、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之一;现有职工176人,研究员17人、副研究员36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11人,其中国家级突贡专家1人,省级突贡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贴10人,陕西省“三五”人才3人,在职职工97人。
2022年11月,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研究中心
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
中心将立足陕西省、面向西部,紧扣我省战略发展规划需求,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题,以保护
生物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开展
濒危野生动物的
生态学、
行为学、野生
动物资源保护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包括: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濒危动物生存力的影响,探讨物种致濒机制,评估物种受威胁状况, 提出拯救、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措施、技术和方案,保持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监测研究中心
中心将围绕新时期的创新战略与目标,紧紧抓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安全和动物资源的持续利用这一中心任务,致力于动物调查与生态监测、生态环境评价、外来物种的监控技术研究,探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保护措施与对策,推动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为政府、社会和行业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野生动物繁育与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营养调控、遗传育种、疫病防控技术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立足陕西、面向西部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相关领域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开展野生动物繁殖技术、
遗传多样性、分子生物学诊断等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力争在野生动物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昆虫多样性及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研究中心
中心主要围绕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和生产中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以发展绿色农业、服务陕西地方经济为宗旨,在昆虫生物多样性保护、
农业灾害性病虫害的生态管理技术与对策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现代生物技术试验中心
现代生物技术实验中心是集成动物研究所的相关仪器和设备,支撑全所各级重点科研项目的技术平台。由分子生物学室、生物培养室、显微技术(细胞)室、生化分析室组成。开展以现代生物技术方法为基础,以为科研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目标,以动物微观领域为主的实验研究工作;以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方法、现代生物技术分析方法、现代生物仪器的跟踪与使用方法,为基础的科研服务工作。
管理部门
综合办公室
主要职责是综合协调,职责范围包括人事、档案、劳资、机要文秘、职教、宣传、网络、财务、科研产业、考核、职称、保卫及日常党务、工会、团委 工作等。
后勤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水、电、暖、房屋基建维修、卫生、环保、车辆、整个房产的调配与使用、土地管理、创卫及妇女工作等。
主要研究成果
建所以来,共承担省部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100 余项。开展了
羚牛、朱鹮、
大熊猫、金丝猴、大鲵、
藏羚羊、
白唇鹿、
林麝、
盘羊、
马鸡等珍稀濒危动物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的规划、建设与评价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的野生动物环境评估工作;与美、日等国家联合开展了
雪豹、羚牛、白唇鹿等合作研究项目。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69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 600余篇 ,出版专著30余部,获发明专利3项。收藏有各类野生动物标本5万余号,为西北地区野生动物标本藏量之首。
通讯地址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兴庆路88号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
邮编:710032
Address: Shaanxi Institute of Zoology, No. 88, Xingqing Road , Xi'an, China
Zip Code: 710032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