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前身为2016年7月成立的
西北大学地表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2017年6月获批建设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20年12月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正式批复省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实验室依托单位为西北大学,行政主管部门为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21年1月,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完成,并完全对外开放。
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以陕西省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为重点研究区域,立足陕西,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西部,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不同地区地表过程的变化与影响、快速城镇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揭示关键地区水-土-气-生-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着力解决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环境脆弱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问题,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快速城镇化过程的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等地方发展问题,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方向以陕西秦巴山地、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三大地理单元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秦巴山地气候、生态与水源涵养,渭河流域水文–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评价与过程模拟,寒区旱区水循环过程与水资源方面开展相关研究,重点开展区域/流域尺度地表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本方向以关中城镇群、陕北长城沿线和陕南的阳安铁路沿线城镇带、西包和西康铁路沿线城镇发展轴为重点,在城镇化格局与过程、城镇化资源环境约束、城镇化环境效应和新型城镇化路径优化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
本方向以陕西秦巴山地、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三大地理单元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为典型地区,重点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地关系耦合系统的动态演变机理研究,探索区域空间管控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城乡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实验室目前固定人员79人,其中研究人员76人,技术人员3人。主要由中青年研究人员构成,35岁以下27人,35-40岁15人,40-45岁12人,45-50岁10人,50岁以上15人。固定人员中教授32人,副教授30人,讲师14人,高级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30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20人,其中博士后人员6名,客座研究人员14名。客座研究人员来自国外的加拿大国家水文中心、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北美平原农业研究实验室、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工委组织水土中心、英国牛津大学和国内的中科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单位。
实验室用房面积3000m2,其中仪器分析用房面积2500m2,办公用房面积400m2,资料室面积100m2。2021年1月,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完成,并完全对外开放。实验室现拥有气体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超高精度液态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仪、离子色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与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TOC分析仪、多功能酶标仪、热释光/光释光测年仪、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激光粒度仪、磁化率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无人机载高光谱成像系统、探地雷达、便携式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全自动太阳光度计、全自动网络化植被冠层分析仪、高密度电法仪、陆基三维激光扫描仪、高速自动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超高精度液态水和水汽同位素分析仪、高精度测量机器人TS60、测量型GNSS等大型仪器设备及辅助设备30余台套,仪器原值1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