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戏曲研究院(Shaanxi Opera Research Institute)前身是1938年在
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是西北最大的艺术团体。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艺术家们创作演出了《中国魂》《十二把镰刀》《
血泪仇》《
穷人恨》等优秀剧目,赢得了广大军民的赞誉。
建国初期,《
梁秋燕》《赵氏孤儿》《
游西湖》《
金琬钗》等剧目曾进京献演和巡回江南十三省(市)演出,誉满京华,蜚声南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院创作演出了一批有影响的重点剧目。其中《
千古一帝》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演出大奖和11项单项奖,并赴日本访问演出;眉户现代戏《
漂来的媳妇》《
杏花村》《
臂塔圆舞曲》《
留下真情》,华剧《
杨贵妃》《真的,真的》,秦腔《
西湖遗恨》,
同州梆子《
泣血无字碑》等戏,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奖励,并多次进京和赴芬兰及香港地区演出。
新编历史故事剧《蔡伦》在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中获一等奖第一名及11项单项奖,并于1997年进京演出,获文华新剧目奖;同州梆子《
关西夫子》和秦腔现代戏《大漠情》一起参加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双双获奖。青年实验团的《
西湖遗恨》一剧应邀参加荷兰大剧院建院10周年庆典演出,《鬼怨杀生》等
折子戏赴港参加香港回归后首届中国戏曲节,《
杨七娘》参加德国迈宁根国际艺术节等演出活动。陕西地方戏曲频频在国际舞台上亮相,被专家誉为秦腔史上的里程碑。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研究院于1999年推出《
迟开的玫瑰》《长城歌》《
好年好月》3台大型剧目。
2011年3月,秦腔现代戏《
西京故事》已公演500余场;三次奉调赴京,参加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优秀剧目进校园”和文化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优秀现代戏展演”、向十八大献礼“2012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并连续八年入选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赴二十余省市百余所高校演出。
近年来,剧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创新强院、精品立院、演出富院、人才兴院、科学治院”的发展原则,推出了新编秦腔历史剧《
关西夫子》《李十三》《诗圣杜甫》《
大唐玄奘》《
丝路长城》,国家级非遗“秦腔”抢救传承剧目《
再续红梅缘》,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青春版《
迟开的玫瑰》,新编秦腔现代戏《
路遥的世界》《
苦乐村官》《项链》等剧目,不断推动剧目建设、演出推广、创作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努力建成“创新剧院、精品剧院、和谐剧院、幸福剧院”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
研究院下设
秦腔团(一团)、青年团(二团)、眉户碗碗腔团(三团)、
小梅花秦腔团(四团)及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演员演奏员培训班等机构。
眉户现代戏《
迟开的玫瑰》囊括了国家戏剧的全部奖项,获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07年推出的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是戏曲人才队伍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由此组建的
小梅花秦腔团培训项目获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站得更高”奖,2008年在美国白宫受奖。
新编大型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
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2008-2009年度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十大精品剧目”第三名、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
2011年8月,被誉为“西京三部曲”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
西京故事》同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