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为“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业务范围为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古建筑维修保护、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维修保护、石窟寺和石刻保护、壁画保护的监理、古建筑及仿古设计。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为“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为
陕西省文物局直属单位。现有人员73名,其中正高级工程师2人,研究院2人,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19人,硕士18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库专家6人,西安市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下设行总工办、政办公室、古建研究所、古建设计所、保护规划一所、保护规划二所、保护规划三所、方案组、预算监理室、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等部门,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文物保护工程监理甲级资质、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和城乡规划编制乙级设计资质,是陕西省唯一集文物保护、城乡规划、工程监理于一体的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担负着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各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维修设计与监理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内外保护工程项目达千余项,业务范围遍及我国西部地区的
陕西、
甘肃、
宁夏、
新疆、
西藏、
青海、
云南、
贵州、
四川、
重庆;中部地区的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南、湖北、江西;东部地区的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以及境外的蒙古和日本。在近年国家文物局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文物保护项目评估年度报告》中,所承担的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方案数量一直名列前茅。
在与国际文物保护组织的合作过程中,承担了日本
奈良西大寺木塔修复设计,蒙古国博格达汗宫门前区维修设计,中德合作
蓝田水陆庵泥塑加固试验,缅甸达摩央吉塔保护维修工程前期研究等重大项目。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广泛并深入参与了
三峡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程、晋东南早期建筑保护、“一号工程”延安基地建设项目13处革命旧址保护维修、援藏文物保护工程、
丝绸之路沿线大遗址保护规划、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抗震救灾项目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专业领域,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提出了《文物保护单位紫线划定》的新概念,引用了遗址土测试分析技术及现代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激光测距等先进科学仪器和技术,承担完成
世界文化遗产跨省联合申报工作和大规模文化遗产原状研究课题。同时,在传统的单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开拓了区域性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实践完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陕西省文物总体规划》、《陕西省文物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西安片区》等跨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国内首个国家级城市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西咸新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
在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实践能力的同时,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十分注重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一大批专业人才成为全国同行业乃至其他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多次获国际国内各级优秀规划、设计等表彰奖励。高级科研人员中,一人享受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古代建筑史、古建筑设计与构造理论、古代建筑及石窟石刻的加固与维修保护技术、古建筑抗震防震研究、古建筑模型制作等学术领域成果丰硕,成就斐然,已在国家核心期刊和省级专业刊物发表学术文章近百篇,并先后完成了国家科研课题“三峡库区典型古民居价值评估”、《陕西元代建筑调查报告》、《西安市文物保护与土地利用研究》、《大遗址及世界遗产等工程维修保护现状调研、评估及项目管理》等十几个研究课题,参与编制《“十一五”国家重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第二批)等一大批国家级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