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本
体裁
金院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的宋杂剧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其内容、形式、角色以及“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的艺术特点,也与宋杂剧一脉相承。金代戏剧的代表样式——院本,是“戏”向“戏曲”飞跃的基础,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院本,金人无说,元陶宗仪《辍耕录》卷25《院本名目》及夏庭芝《青楼集志》约略记述了它的形态。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释云:“院本者,行院之本也。”“行院者,大抵金元人谓倡伎所居。其所演唱之本,即谓之院本云尔。
发展
金院本现存七百零六个名目,分属“和曲院本”、“上皇院本”、“题目院本”、“霸王院本”、“诸杂大小院本”、“院幺”、“诸杂院爨”、“冲撞引首”、“拴搐艳段”、“打略拴搐”、“诸杂砌”等十一类。前五类均冠以“院本”,是根据题材及故事容量所作的概括。后六类比较复杂,多为院本所需要的各种表演伎艺。金院本每场四、五人,有末泥、副末、装孤、副净、引戏等,后来增出装旦,形成比较完整的角色行当。院本的表演手段不止说白与科范,已有“曲”的因素。金院本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名词释义
1. 金 元 时,行院演唱用的戏曲脚本。体制与 宋 杂剧相同,是北方的 宋 杂剧向 元 杂剧过渡的形式。演时仅用五人,又称“五花爨弄”。多写历史和爱情,表现下层人民的苦困,嘲讽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帮凶的愚蠢和丑恶.但作品大都失传,仅《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七百馀种。 明 清 泛指杂剧、传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院本名目》:“ 唐 有传奇, 宋 有戏曲、唱诨、词说。 金 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阮圆海戏》:“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 清 昭连 《啸亭续录·大戏节戏》:“ 乾隆 初, 纯皇帝 以海内升平,命 张文敏 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
2. 宋 画院画家所作的画,称院本。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名迹》:“ 北宋 院本画用笔工致,傅色明酽,规模神气,逼似 唐 人。今所传 周昉 人物、 赵昌 花鸟,其佳者大率皆院本。”
历史地位
金院本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金代只存有“院本名目”,对“院本”形态难有真正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金院本的理解、认识都信从明代朱权的“行院之本”说。对此,王万岭《金代院本非“行院之本”》提出异议,认为:“金院本与后来的元明院本有很大的区别,也与所谓的行院没有直接关系。金院本的‘院’字并不是‘行院’的简称,应是由金代宣徽院汉人教坊的‘官本杂剧’演化而成。”这一观点与朱权等传统看法完全不同,“行院之本”以王国维的理解创作和演出主体是倡伎艺人,而宣徽院教坊演出本则属于官方的,一民间,一官方,差距甚大,意味悬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1 23:24
目录
概述
发展
名词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