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看电视》是北京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舞台剧,由
赖声川编剧并执导,
程前、
叶童、
柳云龙、
林依轮等演员主演,于2008年9月在深圳首演,在台湾、杭州、上海、贵阳、成都、郑州、南京、武汉等城市巡演。
剧情简介
一个电视机,从城市到农村,从流浪汉的住处到女工的宿舍,从电视节目的播放载体到成为被人收藏观赏的古董,它经历了被人喜爱、抛弃、珍藏的酸甜苦辣,目睹了中国社会数十年发展的幸福和泪花。
一对城市夫妻,一对农村夫妻,一对富商夫妻,一个流浪汉和一个纺织女工,他们因为电视而联系起来,在时光交错中,一起感受着生活的变迁和激动;体验着纠纷繁杂的生活起伏,历经着数十年的历史。
时间流逝,电视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电视机成为承载人们欢乐与感动的载体。电视机与人,他们交织在一个舞台上的多个空间之中,体验着坎坷,感受着支持,因爱而保护着的对生命的信心。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以上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以上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剧本创作
中央电视台为大楼建成想做一个戏,而且希望能在它们剧场驻场演出,所以剧必须是和电视有关的。赖声川希望该剧跟电视有关而又不盲目服务于某媒体或电视台,他本人对电视的感情很复杂,有很多的批判性,但偏偏是电视台委托创作。所以他苦思了很久想到把它变成电视机的旅程,让它对观众说话,这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和赖声川过去的众多作品一样,《陪我看电视》也没有完全成型的剧本,而是边排练边构思。创作之初,赖声川自己写了一个剧情大纲,然后和剧组的演员们一起进行集体创作。剧中有一场杀鸡戏的台词,赖声川几次修改剧本都无法达到心中期望的效果,柳云龙和叶童现场发挥了两句台词给予了赖声川灵感,当即拍板写出台词。
话剧剧名
创作之初,虽然主创团队对剧名已有一定的想法,但为了充分征求电视观众的意见,剧组把一些备选的剧名放在各大网站上。最后,在包括《光年》、《光芒》、《光的记忆》、《光影时空》、《荧光轨迹》、《时光花篮》、《穿越红绿蓝》在内的多个候选剧名中,《陪我看电视》最终问鼎。
布景和服装
作为一个台湾导演,虽然赖声川30年来一直关心着大陆的发展和变化,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他还是有很多细节想象不到,当他和舞美设计商量卧室客厅的分布时才知道总共只有一个屋子,厨房都不是在屋子里面的。赖声川还为扮演电视剧的钱程研发了一套独一无二的服装。剧中出现的电视机型号停产多年,剧组花了近两个月都没找到,最后求助于北京电视台《帮帮我》栏目,从一个无线电产品的收集者中取得。
舞台形式
赖声川融合多媒体概念,集合了三维成像技术、电控技术的整体舞台技术,使用了真人表演和虚拟人物同台演出的舞台表演方式。
角色分配
为了方便档期,全剧安排了两组演员,没有传统意义上的“AB角“”,两个演员地位等同,按照每个演员的档期来排列,由于每个演员的档期不同,观众们看到的演员也不同。甚至首演时的演员阵容也表示是依演员档期来定。
角色揣摩
林依轮和叶童为了在表演中加入“历史感”费了很多心思,两个人天天听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找感觉。有一场戏,林依轮想拥抱一下“老婆”叶童,却被叶童拒绝,她认为这样做不太符合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的习惯。林依轮为了演出小李的年代感,认史可做了“表演老师”,每天要史老师给他辅导。
演出信息
主创单位
(以上资料来源)
作品宣传
2008年7月16日,在央视华汇剧院开院大戏剧组召开发布会并公布了网友选出的剧名《陪我看电视》;9月1日,在杭州做新剧预告。
演出场次
作品评价
《陪我看电视》能够从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讲述电视产业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又以深入浅出、轻松诙谐的叙事风格和导演手法,带领观众体会和反思视听时代的到来对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二度塑造(导演胡玫评)。
《陪我看电视》表面上看有一条很明白的主线,但这是一条物理的线,它串起的只是角色进入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达到描述变迁的目的。这样的情节可以说是合理巧妙,但是缺乏一条一以贯之的情感主线,被一台电视串起来的剧中主人公之间依然没有瓜葛,他们的情感没有一个延续的表达。剧中主人公也因此失去了唯一性,角色就像不同质地的珠子被一条粗糙的线硬生生地串在了一起,即使串成了串,也无法成为精美的项链。观众在台下不像是在看戏,而像是在看一场改革开放30年成果展(北京日报评)。
《陪我看电视》延续了赖声川一贯的风格:笑中带泪,言语中蕴涵哲理,较之以往不同的是,该剧更重情节,注重“讲故事”。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说未能够超越导演的代表作《暗恋桃花源》,在内容上有些不够真实、结构需要调整、演员表演尚有余力可挖、舞台手段处理可以商榷等问题,但从观众接受角度来说,该剧无疑又是一部成功之作。剧中演员的表演各有特色,方旭与杨婷配合默契,彼此交流有机,杨婷将“拉面西施”这一角色塑造得颇具味道,而方旭更是轻车熟路;方芳则凭借出色的演技把表演的尺度与节奏控制得游刃有余,在大段台词表演时更显张力——清晰达意且诙谐幽默;程前在形体与搞笑上大做文章,表演滑稽可笑;朱芷莹戏份大多是内心情感表达,剧情简单缺乏交流冲突,只能通过两次演唱歌曲来“抒情”;王睿初演话剧尚显稚嫩,所表演的人物形象模糊,台词含糊不清,尚需要在舞台上多加磨练;史可的表演不温不火沉稳大气,人物性格立体多面;费振翔的表演虽然可圈可点,但美中不足的是扮相和举止太过年轻,缺乏年龄感;叶童表演时明显感觉到其港台腔和林依轮的京腔不太协调,身上缺乏那个时代女生的淳朴,对待老公的情况又演绎得似乎有点“过”(新浪娱乐、羊城晚报评)。
《陪我看电视》由七幕组成,剧中采用时间叙事,从1980年的北京讲到1986年的大西北,再到1993年的大都市和1997年的深圳,最后转到上海,随着时间和场景的转换推进三个家庭和一个流浪汉的故事,几个故事看似独立,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一幕戏则以巧妙的剧情安排让电视机与它的历代主人汇聚一堂,追忆历史、反思人生。剧中的台词同样令人重温了赖声川戏剧诙谐有力的语言风格(《深圳商报》评)。
《陪我看电视》有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和强烈的戏剧冲突。该剧故事性强,情节出人意料,以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在近30年间,与3对夫妻、1对恋人以及一个拾荒者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勾画出中国百姓在不同阶段的生存状态。小电视因家庭纠纷在富商家里被摔成几半的一刹那,是剧的爆发点;小电视成为空壳后,又在上海夜店上演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爆笑剧;当小电视最终回到最初拥有它的家庭中,又让观众感到时代变迁的沧桑和夫妻忠于爱情的温暖。剧中涉及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程前扮演的电视机除了以独白方式串起整场剧情外,中间更是和方芳扮演的拾荒者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对手戏,方芳和程前以嬉笑怒骂、狂人说梦的方式,扩展出很多社会现象,令人忍俊不禁,感慨万分。剧中处处充满了或幽默,或辛辣,或智慧的语言,小电视到达哪里,哪里就有新鲜语言产生(《深圳晚报》评)。
《陪我看电视》以散点式的结构方式,通过一台9英寸牡丹牌电视机从城市到农村数次易主,用喜剧方式重现了30年来中国社会、中国百姓特有的集体回忆。剧中演员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但都是各自为政,像是小品串烧,而不是一道“大菜”(《北京晨报》评)。
《陪我看电视》的跨度很大,30年中国的变迁被浓缩到两个半小时的舞台上,却没有失去可贵的细节。用一台九英寸黑白电视来串起整个戏这个创意倒并不新,好处是可以天南地北,劣势是会破坏戏剧张力,但是到最后两场戏,观众会赖声川巧妙地绕开了这个陷阱,使得人物顿时增添了纵深感,而人物命运更是让观众不胜唏嘘。程前扮演的电视机,真正的拟人化了,贯穿全剧,而且极富思辨色彩,经常引用古人名言。女工小美和富婆索菲亚的设置也是一绝,虽然在年龄和相貌上缺乏连贯,但那种内在戏剧性胜过千言万语。林依轮和张静初打的是怀旧牌。但之后剧情便越来越有趣,很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不断发生。戏中演员有用武之地但不抢戏,人人都出彩,但最出彩的要数台湾戏精方芳,她的台词也是最精彩的,透过表面的无厘头能传递出生活的苦涩。该剧有央视的商标,但没有央视的毛病(《新京报》影评人周黎明评)。
《陪我看电视》有种“芝麻开门”的效应,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会被触动不同的敏感神经。剧情不能说不严肃,但这绝不是一部“绷着的”剧,它用不失尊严的亲近之道,有意为之的喜剧调侃、轻松幽默的舞台氛围,松弛了观众的剧场约束心理(《北京青年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