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庙,又名昭显灵应宫,位于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㮾梨街道,濒临浏阳河,枕靠临湘山,始建于
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有“六朝遗庙,千年名山”之称,主祀晋名道
陶淡与其侄陶烜,为中国
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宫观。
历史沿革
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士民仰陶淡、陶烜清名盛德,立庙祀之。
文革期间,陶公庙内联匾,雕刻、堆塑、壁画损毁殆尽。
1988年,长沙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陶公庙古戏楼和山门。
1990年,陶公庙恢复宗教活动并正式对外开放。
1994年,全面整修陶公庙,联匾均按历史资料予以补书。
1996年,恢复陶公庙每年两次的庙会文化活动。
建筑格局
陶公庙由山门、古戏楼、石级、正殿和偏殿等建筑构成,总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52平方米;过山门后紧接门屋,正中为一戏楼,大门自台下可入内庭,戏楼左右为天井,其外为东西两间明屋,均为单檐硬山拉弓式建筑。
主要建筑
山门
陶公庙山门为五间七柱三门三开砖砌牌楼,正脊置琉璃幡龙宝顶,两侧列琉璃八仙,,两档鳌鱼收尾,檐下层层堆塑,中门门额悬有汉白玉阴刻贴金竖书“临湘山”一匾,侧门联云:“山中宰相,陆地神仙”,左右分别横嵌“紫府”、“丹邱”门额,并嵌有“立德不朽,有仙则名”和“六朝遗庙,千年名山”楹联;两侧成直角延伸成围墙,左侧门署“康衢”,署联鸦林滴翠,狮岭流丹,右侧门署“道岸”,署联竹林春霭;朗水波深。
戏楼
陶公庙戏楼高14.6米,为歇山顶出檐式建筑,翼角高翘,翼角下飞龙舞风塞角,颈下悬风铃,屋顶采用歇山与硬山结合手法,与两侧的“弹弓墙”及外墙的“山字墙”相互呼应,戏楼正脊中为五色葫芦宝项,两端正吻为丹书铁剑,正脊堆塑北向为“蟠龙”,南向为“狮戏球”,北向为黄色琉璃瓦,南向为小青瓦,檐下如意斗拱层层交叠;拱端饰以龙凤,相间排列,戏楼内共雕戏文58出,中央隔扇上刻有“临湖山八景”题刻。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末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陶渊明集》一部。
文化活动
陶公庙庙会是一种传统民俗及民间祭祀文化活动,旧时湖南城乡的庙会中,长沙陶公庙会是规模较大、影响较远的庙会之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为庆二陶圣诞而举办庙会活动,为期一天。
保护措施
1996年1月,陶公庙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线路
乘坐长沙公交X103路至陶公庙站下车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