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其敏(1931年10月—2017年11月15日),女,汉族,1931年10月生,江苏
苏州人,著名实验诊断学专家、免疫学家、肝病专家。195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分配到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内科工作。曾任北京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31年10月,陶其敏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家就在狮子林旁边。她的祖父开办了苏州最大的一家丝绸厂,给这个家族打下了殷实的家底。陶其敏进入了当时苏州著名的“淑女学堂”——振华女中学习。
1951年,20岁的陶其敏考取了山东医学院,其前身是新四军创建的白求恩医学院。在这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是每一位医学生的学习楷模。1956年3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 分配到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内科工作。
1958年8月筹备生物化学研究室,1960年开始对酶 学、 蛋白质的临床生化工作。
1963年任检验科生化研究室主任及检验科主任,1972年开始作肝炎 的实验室研究,长期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率先在国内纯化 了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此抗原成为我国乙肝核心抗原的标准品。建立了多项乙肝敏感而特异 的检测技术并推广应用。
1975年7月1日,中国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研制成功。但当时的中国不具备疫苗敏感性和安全性试验的条件。为了“疫苗”早日应用于人体,陶其敏毅然伸出手臂,接种了第一支乙肝疫苗进行试验。
1978年10月30日,北京市科委拨专款批准建立了肝病研究室,陶其敏任主任。
1980年卫生部、财政部和北京市科委分别拨款为研究室盖了楼房、添了先进仪器,为其创造了一些必要的工作条件。
1984年批准成立“肝病研究所”,陶其敏任所长。
曾先后担任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均为本单位负责人,八五项目为牵头人。于19 80年第一次国际乙肝疫苗研讨会上被特邀作大会发言。
人物逝世
2017年11月15日15点27分,中国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首都十大健康卫士,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的先驱,中国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验的奠基人,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原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所)的创始人,中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的研制者,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首任所长、名誉所长陶其敏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研究成果
着重进行了丙肝分子生物学、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CMB”(美国的中国医学基金)及“八五”攻关课题,组织研制了 我国抗-HCV EIA诊断试剂参比品及丙肝抗体诊断试剂,并用于献血员的筛选,使我国输血后 肝炎的发病率降低80%以上,也成为诊断HCV感染、指导临床的重要试剂,取得了巨大的社 会效益。国产化试剂的成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建立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丙 肝病毒基因检测、基因和血清分型方法,成为调查我国HCV流行、HCV基因型分布、指导临床 治疗和疗效观察及发病机理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指标,使我国丙肝诊断试剂从无到有、并达到 高质量、商品化、系列化的目标。先后获国家及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共31项,其中绝大部分为 第一名,发表论文160余篇。
人物荣誉
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1项,全国劳动模范和女医师杰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