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寿淇,(1918-2000)
心血管内科学家,浙江
绍兴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
上海医学院。1947年留学美国,曾任上海医学院讲师。建国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主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团顾问组成员等。他对心律失常的起因、临床特点和治疗以及肺炎休克的抢救等方面,都有独创的见解。主编中国第一部心脏内科教科书及参考书,为心脏内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投身于预防心脏病学研究,并推动了这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人物经历
1934~1940年 就读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
1941~1945年 任上海医学院教学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1947~1948年 在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综合医院心内科进修。
1948~1957年 任上海中山医院主治医师,上海医学院讲师、副教授。
1958~1974年 任上海医学院教授,兼内科、心内科主任。
1974~1983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教授、心内科主任、副院长。
科技成就
为了探索血吸虫病患者在酒石酸锑钾治疗过程中发生昏厥和猝死的原因,陶寿淇深入血吸虫病治疗第一线,用一台简陋的心电图机,亲自记录病人的心电图。于1952年首先报道了酒石酸锑钾在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过程中对心脏和心电图的影响,以后又进一步证明锑剂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生昏厥和猝死的直接原因。据此他于1956年在瑞典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上作了《用酒石酸锑钾治疗血吸虫病过程中心脏方面的毒性反应》的学术报告,论文于1957年发表于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早在5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于严重心律紊乱在因血钾过低引起的低钾综合征中所占的地位尚无正确估计时,陶寿淇和他的同道们就观察到各种原因造成的体内缺钾可使原来没有心脏病的患者发生反复短阵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或颤动,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若及时静脉内滴注足量氯化钾可使患者完全恢复。陶寿淇曾在1959年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报告过这个发现,以后又于1962年和1981年发表了论文。此外1954年他就根据临床病例观察发表文章,指出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可诱发多形性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引起心室颤动而导致昏厥。治疗药物本身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当时国际上也只有少数几例报告。1966年起他在上海与工程人员协作,在国内首先临床应用同步直流电转复疗法。他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即使是对发生于已有较严重心脏器质性病变的患者的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脏突然停跳而言,临时因素(如缺钾、高钾及药物毒性等)也常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果积极抢救并纠正这些因素,可以使病人转危为安。
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常伴发感染性休克,此时血容量不足,代谢性酸中毒可以导致心肌受损。过去临床上纠正低血压,常应用血管收缩药。陶寿淇根据细致的临床观察和分析,在1965年大胆提出弃用常规的血管收缩药,而在补液和充分纠正酸中毒的同时,加用具有强心和扩血管作用且价廉的异丙肾上腺素,这样可以降低心脏排血阻力,改善心功能和末梢循环,提高心排血量。这一突破使疗效显著提高,病死率从28%降至5%。
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常伴发感染性休克,此时血容量不足,代谢性酸中毒可以导致心肌受损。过去临床上纠正低血压,常应用血管收缩药。陶寿淇根据细致的
临床观察和分析,在1965年大胆提出弃用常规的血管收缩药,而在补液和充分纠正酸中毒的同时,加用具有强心和扩血管作用且价廉的
异丙肾上腺素,这样可以降低心脏排血阻力,改善心功能和末梢循环,提高心排血量。这一突破使疗效显著提高,病死率从28%降至5%。
从心血管病临床到预防
心血管病流行学在中国起步较晚。陶寿淇作为这方面的带头人,与其他科研工作者一起较快地掌握了心血管病流行学科研的基本规律,认真地学习汲取外国专家的经验,使中国的调查研究方法很快达到国际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要求,所得结果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他常亲自动手写进展报告和来往信件,认真修改这方面的学术论文。经过他和其他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心血管病流行学研究成果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中美心血管病流行学合作研究项目在类似项目中受到好评,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之一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1989年受到
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的赞扬,被认为是工作做得较好的合作中心。陶寿淇曾多次出席这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工作会议,代表协作研究组向国外介绍中国的研究成果,参加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工作的讨论。1986年他被选为国际心脏病学会流行病与预防学部理事会理事。他还曾应邀作过《世界范围的冠心病与死亡趋势及其可能的缘故:远东经验》(1986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十届世界心脏病学会)、《中国的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1988年,美国心肺血管研究所召开的冠心病死亡趋势及其决定因素国际讨论会)。《发展中国家高血压的防治》(1989 年,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心脏病预防学会议)等专题报告。他综合分析了国内外资料,提出虽然在中国冠心病近30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但发病率和病死率仍较欧、美、澳等西方国家为低,中国人群血总胆固醇均值近年来虽较前有所提高,但比西方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这是中国冠心病低发的主要因素,与中国人民长期饮食习惯有关;中国人群血压水平较高的地区与西方人群相近,吸烟率也较高,因此,将
血清总胆固醇保持一个较低水平是人群中冠心病低发的关键因素。
人物荣誉
陶教授作为一位科学使者,曾多次应邀出访,代表中国走上世界学术讲坛,推动了中国心血管病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几十年的
医学生涯里,陶教授一直肩负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医疗保健工作,为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并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他以精湛的医术多次挽救外国领导人的生命,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多次受到有关部门表彰并获得特殊贡献奖。
周恩来、
江泽民、
李鹏及
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接见陶教授,对他长期以来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健康所做的特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陶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以精湛娴熟的医疗技术、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忘我的工作精神,辛勤地耕耘在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领域里。他指导各级医师临床实践,为临床工作解疑释难,传递世界医学动态,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陶教授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先后被聘选为WHO心血管病专家顾问团成员、WHO心血管病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国际心脏病学会流行病与预防学部理事、
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兼《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等。60多年来,陶教授在国际和国内发表论文100余篇,同时参加编写了多部专业及科普书籍。
《实用心脏病学》是我国第一部心脏病学专著,
《实用内科学》是中国第一部医学
教科书。
主要论著
1 陶寿淇,吴茂娥,陆卫平.六百八十七例霍乱症之临床检讨.中华医学杂志,1948,34:265.
2 陶寿淇,汪师贞.用酒石酸锑钾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过程中之心脏变化.中华医学杂志,1952,38:661.
3 陶寿淇.循环系统.见:林兆耆,主编.实用内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2.
4 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研组陶寿淇,等.静脉滴注氯化钾治疗心率紊乱.全国心脏血管疾病会议学术报告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5 诸俊仁,陶寿淇.缺钾所致之严重心率紊乱及其静脉滴注氯化钾治疗.中华内科杂志,1962,10:575.
6 陶寿淇.心电图,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章节.见:董承琅,陶寿淇,主编.实用心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62,1978.第2版.
7 陶寿淇,等:中国南北城乡中年男女人群的定时夜尿钠钾与血压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66,14:4.
8 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内科(陶寿淇,廖履坦,等).不用血管收缩药治疗16例肺炎休克的体会.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资料汇编.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1966-05.
9 陶寿淇,等:异丙基去甲肾上腺素在治疗肺炎休克中的应用.上海医学,1981,4:10.
10 陶寿淇,廖履坦,诸俊仁.缺钾所致反复短阵多形性室性多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中华内科杂志,1981,2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