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针
古代以陶瓷碎片制作的针灸工具
陶针,古代以陶瓷碎片代针砭刺。或称瓷针。《本草纲目》:“以瓷针治病,亦砭之遗意也。”现多不用。
出处
《中国特种针法全书》
操作方法
使用前煮沸半小时,或用75%酒精浸泡1小时,有条件者最好用高温高压消毒。 1.刺激强度 刺激强度分轻、中、重三类。 轻刺:手法轻扬,一刺即去,冲击力小。适用于慢性病、虚、寒证等。 重刺:手法沉重,冲击力大,适用于急性病正、实证、热证等。 平刺:中等刺激量,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一般患者和病症均适用。 2.放血刺:重刺刺入皮肤,刺破小血管,使少量出血。多用于实热证。 3.挑疳刺:轻刺刺破皮肤,以在刺激部挤出黄色或乳白色液体为度。此法多用于手部疳积刺激点和指缝刺激点,反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使用范围
陶针疗法的适应症范围较广,—般常见的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均可选用陶针施治。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壮族地区,陶针疗法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注意事项
1.针具及施针部位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若发生感染,要及时处理。 2.凡不锋利之陶片即弃去,陶片针必须保持尖端锋利。 3.皮肤有感染或溃疡者,不宜直接针刺局部患处。 4.危重烈性传染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患者禁刺。
描述
取旧陶瓷片经仔细洗净后,用铁器或刀背轻轻击碎,凡边缘锋利者即为陶片针。陶片针形状不规则,锋芒分粗、中、细三类。粗锋芒多用于重刺及形体肥胖之人,细锋芒多用于小儿及体质瘦弱之人,一般治疗选用中等锋芒即可。需放血、割治时则要选锋芒较锐利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0-14 17:40
目录
概述
出处
操作方法
使用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