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静轩(1890-1926), 原名陶鑫元,又名景惠、静仙、经轩、时元,湖北省江陵县白马寺镇陶家嘴村人。1923年到上海谋生,1924年在沪西工人补习学校学习,成立沪西工友俱乐部,当选为交际委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1925年上海“二月罢工委员会”成员之一,作为上海工人代表出席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五卅惨案”发生后,上海总工会正式成立,陶静轩当选为执行委员。1926年9月,为配合北伐军进军,他受中共上海区委委派,兼任码头总工会副委员长,并负责浦东纠察队的领导工作。10月24日,上海工人发起第一次武装起义,他担任浦东码头工人纠察队总指挥,攻打警察局的战斗中被捕,在龙华监狱英勇牺牲。
人物生平
陶静轩,1890年出生于湖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世代为农。
清末考入荆郡陆军学堂,毕业后参加北洋军,曾任第十六师炮兵营书记。
陶静轩来到上海后,长达十余年的漂泊生涯,磨炼出陶静轩的坚强意志,养成了他粗犷爽朗的性格,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后因他干工作手脚利索,被厂里提为揩车工的工头。揩车工头可往来于各车间,有机会和工人多接触,所以进厂后不久,他就结识了很多工人。
1924年4月,党派了
李立三、
邓中夏、
项英在
沪西工人比较集中的小沙渡地区,创办了“小沙渡沪西工人补习学校”。当时上海教育界开展“
平民教育运动”,中国共产党就利用这一合法形式,公开在沪西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团结工人,教育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纱厂中的陶静轩、顾正红、刘贯之等工人,是补习学校第一批学员。同年9月1日,“
沪西工友俱乐部”宣告成立,到会工友30余人,项英当选为俱乐部委员长,陶静轩当选为交际委员。
1925年2月,日商纱厂举行二月总同盟罢工,陶静轩是沪西罢委会成员之一。他深入各厂,对沪西日商纱厂工人进行了紧张的发动和组织工作。被长久压榨得喘不过气来的贫苦工人,与成千上万的兄弟姐妹一起,先后持续了20余天罢工,日商在沪开设的所有工厂都不能开工,损失惨重,狠狠地打击了日本资本家,迫使厂方接受了人们的要求,罢工取得了伟大胜利。这就是著名的“上海纺织工人二月大罢工”。
1926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上海工人进行武装起义,陶静轩受命担任码头总工会副委员长、码头工人起义总指挥。同月24日,陶静轩正在与纠察队骨干商讨工作时不幸被捕。11月16日陶静轩被押赴刑场,他视死如归,昂首而立,深情地说:“我在沪西参加革命,没有忘记沪西的工人兄弟,死也要面向沪西的工人兄弟!”陶静轩面西而立,从容就义,牺牲时年仅36岁。
后世纪念
陶静轩是中国工运史上一位有重要贡献、极富传奇色彩的领袖人物。他牺牲后,中共上海区委派专人找回尸体,安放于湖北同乡会馆内。上海全市工人、市民、学生及其他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通电全国。中共上海区委在《追悼陶静轩同志》一文中,盛赞他是“上海无产阶级的领导者之一。五卅运动的工人领袖,有肝胆,有煽动与领导工人群众的能力,实在是一个很好而难得的工人领袖。”并指出“他在沪三年革命期间,上海每次工人运动中,俱受党与工会的指挥,担负重要的使命……替工人阶级做了许多事”,因此“会众翕服”。原全总党组副书记张维祯称赞他“是一位卓越的工运领袖,这是我们工人阶级的光荣,也是江陵人民的光荣,很值得我们纪念”。上海、湖北省荆州城区及其家乡白马寺先后建有陶静轩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并塑有烈士铜像,供后人瞻仰凭吊。
为缅怀革命忠烈,原江陵县委、县政府于1986年10月4日决定筹资修建陶静轩烈上纪念馆。次年4月20日破土动工,9月15日竣工,10月1日举行揭幕典礼。该馆占地2600多平方米。馆房为古典庭院式结构,粉墙青瓦、画栋雕栏,长廊环绕、亭阁相间。纪念馆正门为仿古垂花式,正门上方由李真将军行书“陶静轩烈上纪念馆”横愿一块、黑底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