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寺
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隆安寺(Longan Templ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白桥大街南里3号,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建。
历史沿革
明景泰五年(1454年),隆安寺始建。
明天顺年间,隆安寺被废止。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隆安寺重建。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隆安寺重建。
清道光、咸丰年间,隆安寺作为作坊被用来制作佛香。
1952年,隆安寺被辟为隆安寺小学,后更名为白桥南里小学和东花市少年之家。
1983年,隆安寺修缮。
1984年,隆安寺被辟为崇文区青少年科技馆。
2003年,隆安寺修缮。
建筑格局
隆安寺坐北朝南,南北长,东西窄,占地约1万平方米,共分为四进院落,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第一进由山门、天王殿、钟鼓楼(现已无存)组成,第二进由主殿和戏楼组成,第三进为大雄宝殿,第四进为后殿。各院主殿两侧均建有配殿及配房。
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隆安寺存有石碑四方,现出土两方,一方为“隆安寺兴造□□□□□记”,落款是“景泰五年岁次甲戌中秋既望”。另一方是重修隆安寺碑,落款是“大清咸丰捌年拾贰月初八日。
历史文化
文学创作
在《红楼梦》中出现过的铁槛寺,原型据推断正是曹雪芹故居附近的隆安寺。
传说轶事
相传得道高僧翠林初来隆安寺之时,见毁坏严重,叹息不已。于是决定募化重修佛殿。可是隆安寺香火不旺,没有施主肯施舍钱财。翠林便制成一条巨大的铁索将自己与韦驮锁住项颈,在烈日下暴晒,没过多一会儿韦驮神像就汗流满面,韦驮的汗珠子滴滴答答开始往下掉。滴落的汗珠落到地下竟化为了金钱,于是隆安寺得以重修。
文物价值
隆安寺对明、清时期的佛教建筑和北京城南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和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24日,隆安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隆安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白桥大街南里3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8、12路公交车,在白桥大街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7号线,在广渠门内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隆安寺约6.3千米,驾车约17分钟。
参考资料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东城区隆安寺.寺庙信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5 16: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