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盛庄清真寺是内蒙古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于清乾隆末丰镇隆盛庄。隆盛庄清真寺总面积为27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寺中保存有石鼓,碑帖等文物。丰镇隆盛庄清真寺为内蒙古自治区清真寺重点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初建
清乾隆末年,归绥富商路径丰镇隆盛庄出资购下现清真寺院落,建造8间殿宇,形成基本规模。道光十年(1830年)陕西华隆马阿訇被请来住寺,又捐筹款扩建清真寺,新盖大厦、前后抱厦、南北配房及大门、二门、围墙、照壁等。
修缮重建
民国十五年(1926年)随着回族人口增加,大殿又加盖一层,成为三层大殿,可供千人礼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拨款对该寺进行维修,并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在“文革”中被关闭,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在此期间,寺内财产受损严重,部分建筑遭到毁坏,匾额浮雕被砸,账目被焚毁,档案丢失。落实政策后重新还寺与穆斯林群众。
1979年,丰镇县人民政府和乌兰察布盟民委拨款1.4万元,修缮隆盛庄清真寺。当年修葺,寺貌和内部设施基本恢复原状。
规模建制
寺院大小
全寺占地近6.8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大殿建筑面积82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100人礼拜。
建筑风格
该寺寺门并不高大,却与围墙搭配协调。大门两侧配有弓形门阙,一对石鼓门墩,石鼓面上缀镌花草浮雕。当人们从坐南朝北的正门进入寺内,迎面是一堵砖雕照壁,由北折身面向西,可遥望见大殿后穹顶上的一弯银月,犹如进入一座古代宫殿。进入呈长方形、东西走向的二进院落,月亮门门楣嵌有用铜粉书写的“普慈今世”四个字,该院落南北两厢是教长室、沐浴室和满拉宿舍。第三个院落即大殿所在处。院内两侧是库房等,大殿建有十分壮观的抱厦,抱厦内存有石碑7通,均为记载捐资建寺穆斯林的功德碑,其中1通因时代久远只可看清碑首“万善同归”四个古朴的石刻大字,碑文漫漶已几乎无法识读了。
礼拜大殿内,现存大量的阿拉伯文与汉文匾额,将大殿装点得庄严肃穆,深寓意境。其中有阿拉伯文匾额2块,第一块所书内容摘自《古兰经》第二章第238节:“你们应该坚持礼拜,坚持正中的拜功,应该顺从地向安拉肃立。”第二块所书内容摘自《古兰经》第七十二章第18节:“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阿拉伯文楹联一对,其一内容摘自《圣训》:“信士在清真寺,犹如水中鱼。”其二内容同摘自《圣训》:“伪信士在清真寺,犹如笼中鸟。”汉文康熙圣谕(复制品,已维以辨识字迹)1块,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丰镇厅同知赠“道通乾坤”匾1块,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蒙古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赠“守真存诚”匾1块,民国十五年(1926年)回族知名人士、时任绥远都统的马福祥书汉文:“其尊无对”、“开天古教”匾两块。还有悬于大殿外北厢房门额上的民国四年(1915年)汉文“尊大清高”匾1块。这些均为躲过“文革”而经该坊德高望重的穆斯林老人冒着危险保存下来的真品,可作为200多年来隆盛庄清真寺历史的见证。
主要景观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穆斯林群众捐资加建大殿13间,教长室、满拉宿舍、沐浴室和库房等建筑一应俱全,形成里外三进院落,大门、二门、围墙、照壁和南北配房齐全的完美建筑群落。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扩建大殿5间、抱厦5间,并用青砖围墙,坚固厚实;墙顶排列短形堠墩,仿佛城堡。寺门门楣上书“清真寺”。扩建后的寺院分东西两院。东院有正房6间是穆斯林沐浴之地,室内设水井、锅炉和青石砌筑的下水也,并设有若干单间沐浴间,每间顶棚均悬挂喷淋吊罐。南房6间,均有向阳采光窗户,是阿訇和海立凡居住之所。西院建有正厅4间、南房4间,西院西侧为大殿。殿前修筑抱厦,猫头滴水,出檐飞头,雕花刻木,形象逼真。殿内木板铺地,上盖毛毡或兽皮。正殿门窗皆饰以花卉彩蝶,系用铁条编织而成,做工精细,华丽无比。此次扩建后的清真寺即成今日规模。建筑形式为传统的中国宫殿式风格,布局对称合理、玲珑精巧,色彩古香古色、雕梁画栋,全寺浑然一体、宏伟壮观,观之赏心悦目,叹为观止。1999年,该寺又将西院北厅4间房子另改建成一处礼拜暖殿,面积100平方米(其中用屏风隔出的女暖殿部分,面积23平方米)。同时,维修了淋浴室,更换了淋浴设施。
交流合作
从清朝初期开始,便有河北、山东等地的回族人在此停留经商。随着定居的穆斯林人口增多,隆盛庄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始建礼拜寺,成为内蒙古境内回民居住和建清真寺最早的乡镇。隆盛庄清真寺初有大殿3间,后因居民繁衍发展、来往商客川流不息
地理交通
该寺位于丰镇隆盛庄小北街礼拜寺巷
保护措施
2023年12月27日,隆盛庄清真寺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