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艳史》是又名《风流天子传》,全称《新镌全像通俗演义隋炀帝艳史》,是明代齐东野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共8卷40回。成书于明崇祯四年(1631)前。
内容简介
书叙文帝一统,立杨勇为太子,又生杨广。杨广自幼聪敏过人,通晓经史、天文、地理,及长,封晋阳王。杨广谋夺太子位,为投独孤后所好,伪装割颈,不纳嫔妃,外连权臣杨素,终取代杨勇为太子,乘文帝病,弑父自立,即炀帝。
炀帝登基后,纵情淫荡,纳文帝妃宣华为妃,四出巡狩,耗尽资财。杨素死后,更引进宇文恺、封德彝—班佞臣,大兴土木,在洛阳修建宫苑,设十六院,广选美女,昼夜游乐。又思江都琼花,遂游江南。返京后,更是出奇斗巧,朝酣暮醉。因慕秦始皇筑长城气势,发人夫修长城。复欲重游江都,嫌旱路辛苦,征夫五百多万,开凿大运河,死者达三百多万。开河都护麻叔谋,到处敲诈勒索,甚而盗民间小孩煮食,百姓哭声遍地,怨气冲天。
炀帝二次南行,造龙舟,选吴越美女千人拉纤。至江都,建别院、迷楼, 索幼女三千充当宫女,又制任意车等淫宫女。百姓不堪,纷纷起兵。李渊及子李世民起兵反隋。最终炀帝被大将赵行枢、
司马德戡等杀。李渊荡平天下,建立唐朝。
作品目录
前言
创作背景
齐东野人之所以创作这部《隋炀帝艳史》,旨在以它作为“殷鉴”,使统治者明白“酒色所以丧身”、“土木所以亡国”的道理,以达到“补天”的目的。
人物介绍
隋炀帝
在小说中,与其他帝王不同,炀帝爱他的皇后,也爱每一位嫔妃。他对她们温柔体贴,关怀备至。在温柔乡里,他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乐趣。皇后和所有的嫔妃都美貌多才,娇憨可爱。
宣华夫人
宣华夫人是隋文帝的宠妃,是炀帝的庶母,文帝病重之时曾被炀帝调戏,但以严词拒绝。炀帝弑父篡位后宣华夫人坐立不安,未去朝贺。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小说从炀帝的出生到他谋夺东宫、弑父登极,一开始便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阴谋家、野心家,权力狂的形象。作品写他三岁,便“眉守嫩曾,笑声带杀”,十岁,便“性情偏急,阴贼刻忌,好钩索人情,喜用智术。”受封为晋王后,则佯作仁厚,暗绪朝臣;收拾起一段风流好色性情,以迎合独孤皇后好妒忌色之心;又唆使近侍,哄宣太子过失,挑拨其与隋文帝的关系。终于达到了立为太子的目的。一到独孤后去世,隋文帝病重,好色的本性再也压抑不住,“暗暗纵欲”,以至欲“逼淫庶母”,露出马脚,弑父登位。这里,作者将那封建帝王要臣民遵之不移的所谓万世不变的纲常;用封建帝王自身的行为,将其撕得粉碎。
《隋炀帝艳史》着重描写炀帝为了个人淫欲无度、奢侈豪华的生活,而大兴土木、横征暴敛,结果只十三年就葬送一座绵绣江山。作者不是单纯地暴露炀帝生活的丑恶,而是在揭露炀帝荒淫无耻生活的同时,处处把他对人民的残害结合起来,深刻地揭露了隋炀帝的宫殿楼阁是建筑在老百姓的累累尸骨之上的;他的美酒佳肴,是人民群众的滴滴血汗化成的,从而说明了封建专制的残酷的本质,说明封建帝王是残害人民的独夫民贼。作者把隋炀帝既写成风流天子,又揭露他作为暴君的本质。作者在描写炀帝的荒淫无耻生活时,不是展览罪恶,更不是羡慕欣赏,而是带着对人民的深厚同情,饱含对炀帝罪行的愤怒谴责。
艺术特色
作者在暴露炀帝罪恶时,一是用对照手法,即炀帝的欢乐与人民的苦难对照起来写;二是引用古代诗人的诗歌,或引用民歌民谣,或作者自创的诗歌,对炀帝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三是用讽刺的手法揭露他的丑行。
隋炀帝为了炫耀朝廷的豪华富足,在外国来进贡时,酒馆饭店用美酒佳肴招待不许收钱,用锦绣结成五彩挂在御街的树上,以示富有。炀帝在端门楼上,看见外国人到处游玩,得意扬扬,自以为脸上很有光彩。可是私下派人询问,外国人却说: “俺们外国虽无这等昌盛,却都饱食暖衣,不像中国有没有衣穿的穷人。”随手指着树上的彩球说道: “这东西舍与那些穷人穿穿也好,拴在这树上何用!”炀帝听到后,恼羞成怒,便要派兵去杀。这些描写,都是尖锐的讽刺,把炀帝的丑行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不过,由于作者把炀帝看成是一位风流天子,这就给作品带来了两方面比较严重的损害,使作品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第一,由于作者把炀帝作为风流天子,只着重于他沉湎酒色、荒淫无度的生活和奢华靡废,大兴土木的罪行的揭露,因而不能更多方面、更多角度地把炀帝的一生写出来,炀帝的形象显得单薄肤浅,缺乏深度。同时,也不能通过炀帝一生在更深广的程度上反映隋末的历史,缺乏历史的纵深感。
后世影响
因为《隋炀帝艳史》的内容、风格,迎合了市民读者的审美趣味,也就使得该小说在下层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清褚人获的《隋唐演义》中,有二十七回袭用《隋炀帝艳史》的内容。民国时期张恂子的《隋宫春色》,也袭用了《隋炀帝艳史》的大量内容。《隋炀帝艳史》中对园囿的描写便开了《红楼梦》大观园描写的先河;隋炀帝自制祭文祭奠侯夫人,又明显地影响着《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亲作诔文祭晴雯。
作品评价
现代作家郑振铎:(《隋炀帝艳史》是一部)“盛水不漏的大著作”。
版本信息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崇祯人瑞堂刊本,藏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大连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清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香港书局石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古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人瑞堂刊本,199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话说隋唐小说丛书”排印明末翻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