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陵
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陵,是隋炀帝杨广的陵墓,该陵可能是杨广在世时的选址,皇泰帝命名。位于洛宁县东宋乡郭村东南方的荞麦山上。
建制沿革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杨广的宠臣宇文化及发动政变,缢杀杨广,同时被处死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皇帝被弑,消息传到洛阳,官民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为皇泰帝。
杨侗谥爷爷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皇泰帝为杨广举行葬礼,由于其遗体尚在江都,因此陵墓中只葬其御用之物。该陵可能是杨广在世时的选址,位于熊耳县(今洛宁县),皇泰帝定陵名为永宁陵,改熊耳县为永宁县。这就是洛宁东宋“杨广墓”的来历,其全称为“隋世祖明皇帝永宁陵”。
后世纪念
香炉山
东宋乡附近村民又将埋葬杨广的荞麦山称作香炉山,据说该山专为隋炀帝杨广供奉香火而设,那个圆形山包就是杨广的墓顶。
圣水寺
香炉山西有一寺院,叫“圣水寺”,据传寺内僧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守“杨广墓”。寺内原有石碑十余通,其中明成化年间的石碑对杨广墓曾有记载。
相关传说
“杨广墓”脚下有“一川一河”,即“渡洋河”和“锦阳川”。
郭村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这里的“川”和“河”都离不开一个谐音“杨”字,其中“锦阳川”谐音“敬杨川”,似有敬奉杨广之意;“渡洋河”谐音“度杨河”,即超度被缢杀的杨广到极乐世界。
与此同时,也有说“锦阳川”谐音“禁杨川”,“渡洋河”谐音“杜杨河”,意思是禁止、杜绝杨广这样的暴君,使其永世不得再生,确保天下永远太平安宁之意。
史料记载
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明一统志》卷二十九载:“隋炀帝陵在永宁县(今洛宁县)东北,炀帝崩于江都,唐太宗迁葬于此。”
明代《河南通志》、民国《河南新志》、民国《洛宁县志》等文献的记载与此相同。这些记载说明,洛宁杨广陵寝是真实存在的。
相关争议
2013年,扬州的隋炀帝墓被认定为真,那么东宋乡的“杨广墓”埋葬的又是谁呢?对此,洛阳市有关专家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观点一 可能是隋炀帝棺椁和骨骼
对洛宁地方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曲少波,在得知扬州发现隋炀帝墓志却没有找到隋炀帝棺椁后,他曾写了一篇题为“兴许隋炀帝的棺椁和骨骼在河南省洛宁县”的文章。他认为,由于扬州被确定的隋炀帝的墓葬中,仅发现了2颗牙齿,并没有发现遗骸和棺椁。这并不能完全否定唐太宗将隋炀帝墓迁葬到洛宁之说。
洛阳市一些文史学者也认为,墓的真假要看怎么去定义。因为过去建墓埋葬的除了尸骨,也可以是其他东西。
■观点二 可能是隋炀帝衣冠冢
据有关史料记载,公元617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11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yòu)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市文史学者郑贞富认为,洛宁东宋的“杨广墓”就是杨侑称帝后,为其爷爷建造的衣冠冢。
史料记载,永宁(洛宁的古称)在唐以前名“熊耳”,于618年改为永宁,意在汲取隋炀帝祸国扰民而导致身死国灭的教训,希望建立长治久安的社会政治,实现天下永久安宁。“唐改‘熊耳’为‘洛宁’,无非也是期望这位有功有过、过大于功的帝王魂归永宁,与熊耳山为伴。”郑贞富说。
对此,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目前没有对洛宁县“杨广墓”进行正式考古勘探,其是否为衣冠冢?或墓主人另有他人,到底是谁?这些问题仍需经过专业的考古发掘才能确认。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30 16:47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