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修主义
哲学领域术语
隐修主义或修道主义发源于早期基督徒的禁欲主义生活。据教会史 记载,埃及的安东尼(约 250—356)是基督教修道主义的创始人。
历史介绍
大约 315—320 年间,埃及的帕科米乌(约 292—346)不满意分散的修道生活, 于塔贝尼希创建了第一座基督教修道院,并建立了一套修院制度。安东 尼的独居隐修和帕科米乌的集体隐修在埃及并存发展,并传到帝国其他 地区。
巴西略修院制度
凯撒利亚主教巴西略(329—379)继承了帕科米乌的传统,形成 小亚细亚的隐修主义,建立了“巴西略修院制度”,对基督教东派教会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后东派教会的修院制度基本上是沿袭巴西略 主教所规定的一套方针。
西派教会修道主义是由东派教会的亚历山大里亚主教亚大纳西 (约 239—373,又译阿塔纳修)传入的。由于哲罗姆、安布罗斯、奥古 斯丁的榜样和提倡,到公元 4 世纪中叶以后,独修和集体隐修二种隐修 制度在整个西部地区确立起来。意大利维尔色里主教优西比乌(?— 371)最先在所辖教区内,要求神职人员过隐修生活,以后逐渐成为制度, 改变了隐修主义原有的与东部一样的平信徒特色。
修道制度
本尼狄克修道制度
西部的隐修主义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各隐修院都有独立规章,纪律 松弛。西派教会的隐修士本尼狄克(480—547)对此进行了一场重大改 革。他于 529 年在卡西诺山上建立了本尼狄克修道院,形成了“本尼狄 克修道制度”,对西派教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派教会的修院制度是以本尼狄克修道制 度为样板的。本尼狄克制定了严厉的《本尼狄克会规》,禁欲、安贫、 听命是其核心内容,救赎论是其神学理论基础。本尼狄克会规规定,修 道院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教会据点,全体修士必须绝对服从修院院长, 礼拜是修士的首要职责,劳动和读书也受到重视。要做修士必须经过一 年修道生活的考验,一旦发了“绝色、绝财、绝意”的“三绝”誓愿, 终身不得翻悔。本尼狄克会规为修道生活规定了 73条准则,其修道制度 比东派更为严格,它要求所有神职人员都须奉行禁欲、苦修、献身上帝, 而东派教会只要求主教和主教人选严格过修道士的生活,这是东西修道 制度的一个重要差别。
凯尔特隐修主义
另外,约 7 世纪以前,与本尼狄克制度并存的还有一种注重神秘主 义和苦行,不注重纪律的“凯尔特隐修主义”,其特点是实行修院院长 世袭的氏族制组织形式,在不列颠盛极一时。后来罗马教会控制了不列 颠,该修院也采取了本尼狄克制度。本尼狄克修道制度和修道院到查理 曼时代,由于皇帝的支持,获得了普遍发展,其经济实力也相当雄厚, 对于查理曼大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5 16:13
目录
概述
历史介绍
巴西略修院制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