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屏峰位于
武夷山九曲溪中段,隐藏在午林渊深处。云雾迷朦,峭拔千寻,直上直下,方正如屏,故名。坐筏观山,只能望见它突出林端的半壁,唯有登上溪南的晚对峰,才能看到它的全貌。
隐屏峰由茶洞从峰南壁攀登即可登临,因峰峦方正如屏,故名。峰西有一尖锐直上且半腰有横裂三痕的奇石即为接笋峰。隐屏蹬道极为险峻,号为“鸡胸”、“龙脊”,原为明代道士汪三宝、刘端阳所开凿。峰顶有玄元道院、清微道院遗址,还有仙凡界、仙奕亭、南溟靖诸胜,古代号为“隐屏真境”。峰南的平林渡畔有朱熹构筑的“武夷精舍”遗迹。往峰顶向东盘绕,向北可至天游,由东南而下则可至仙钓台下。
隐屏峰腰,有一个广达数丈的岩洞,名“先天洞”,又名“伏羲洞”。峰下有一块岩石,秃顶圆肩,卓然而立,俨然像摆在石龛里的一尊弥陀,是为罗汉岩。岩下有一洞穴,称罗汉洞。附近又有一个洞穴,曲折幽深,初入洞内,漆黑一片,稍过片刻,才能辨明石色,故名“黑洞”。洞口两石高耸,上横一条长石,称为云桥。桥分外立一石,覆盖路上,名“云路石”。峰顶原有清真道院,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今废,自巅南下,半壁有洞,名南溟靖。明道人刘端阳藏蜕于此,至今仍有石冢蜃坛。峰下有留云书屋,为《武夷山志》编纂者董天工的读书处。今已塌。峰底有明万历间刑部尚书熊明遇的大幅石刻《游武夷山记入》。
最富道家情趣的是“步虚”两字,勒石在登隐屏峰云梯口。即“飞步虚空”、“灵宝步虚”之义,它是道家们模仿在天上边舞出行群仙们翩翩起舞时的音乐和赞颂的音调,同时也是道场中的乐曲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