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尤其是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集陆、海、空、天、电磁
六维一体的立体化现代战争中最重要、最有效的突防战术技术
手段,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隐身技术(又称为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是通过控制武器系统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和跟踪打击的技术。它是针对探测技术而言的。其主要包括
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声隐身以及视频隐身等。
隐身武器按照设计和建造的方法及隐身性能的差异,分为两种:武器平台是按照隐身要求专门设计的,属于真正的隐身武器;武器平台只是采用隐身技术改造原有平台而形成的,属于准隐身武器。
发展隐身武器是作战需求和电子学、材料学、声学、光学及电子对抗技术多种高技术发展的综合结果。隐身武器通过降低雷达、红外和磁、声等多种信号特征,达到隐身目的。隐身飞机研制最早、发展最快的是美国,已经发展了三代,分别是F-117A隐身作战飞机、B-2“幽灵”隐身轰炸机、F-22和F-35隐身战斗机。这些隐身飞机的雷达截面只有常规作战飞机的1%。一些通过采用隐身技术进行改造的准隐身飞机,雷达截面也能缩减到原来的10%左右。美国的“海影”号隐身试验舰和瑞典的“维斯比”级轻型护卫舰是专门设计的隐身水面舰艇。法国的“拉斐特”级护卫舰是最具代表性的准隐身军舰。潜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自身噪声以每10年降低10~20分贝的速率下降。世界上噪声最低的核潜艇已经降低到90~100分贝,低于海洋环境噪声(115分贝)。隐身技术向导弹、战车、直升机和无人机领域扩散,出现了许多新的准隐身武器系统。隐身武器数量不断增加,在作战飞机、导弹和无人机领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隐身武器虽然不是完全看不见的,但加大了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它们的难度。例如,飞机的雷达截面缩减为原来的1/10,对方防空雷达的探测距离降低到原来的56%;雷达截面降低为原来的1%,雷达探测距离只有原来的32%。由于这种特点,隐身武器系统在战争初期常常被用于执行突然袭击,攻击严密设防的目标等任务。实战证明,隐身武器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F-117隐身飞机出动架次仅占作战飞机出动架次总数的2%,但却攻击了伊拉克40%的战略目标。在1999年科索沃冲突的头2个月,B-2隐身轰炸机出动架次只占盟军飞机出动架次总数的3%,但摧毁的目标却占总数的33%。隐身武器的缺点是维护难、成本高,隐身设计会影响武器平台的某些性能,如飞机和导弹的空气动力特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