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釉,瓷器的一种,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是北宋年间由景德镇当地工匠制作的。
青白釉-起源
青白釉小缸杯
青白釉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瓷器的专门称谓。”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时期,
景德镇陶瓷工匠在当地白瓷生产的基础上,成功地烧制了色质如玉的青
白釉瓷器。由于胎、釉中铁元素的含量极低,釉的玻璃相清澈,
因此,典型产品,胎质细洁,釉色青莹。景德镇的这一项成功发明,很快影响到当时的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相续出现了一批烧制青白釉瓷器的窑场,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窑系。
青白釉-历史
宋代
宋蒋祁《陶记》中:“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印证了宋人把所说的“影青”瓷器叫做“青白瓷”的史实;清刘子芬《竹园陶说》中谓:“近来出出土之器甚多,一种碗碟,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映青,以其釉汁微带青色也。据言出自江西,为宋所制。”邓之诚在《骨董琐圮》中说:“宋定白而不莹,其莹者,罩青也。”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质颇厚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则名为隐青。”众上所述,青白釉称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隐青的。
元代
青白釉鸡头壶
元代在宋代基础上,继续烧造青白釉瓷器,釉色与宋代相近而略青,器胎不如宋代洁白,透光度稍差。器壁比宋代渐厚,形状由轻巧、挺拔变得厚重饱满。尽管这样,仍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但与宋代相比,其规模和质量上都逐渐衰退下去。
明代
明代时期,作为传统产品青白釉瓷器,民窑仍在烧造。它的烧造应分为三期:一是元末明初交替期;二是洪武早中期;三是洪武晚期至永乐早期。
民窑主要是以日常生活器皿的盘、碗、碟类圆器为主,盘碟分印花与素面两种。从器形、纹饰上看,前期盘处在元末明初的交替期,受元代遗风影响较大,其造型与元代枢俯型的盘极为相似,盘内壁印有缠枝花卉或菊花;较为青晰的纹饰,可以明显看清每朵花卉的细部和每瓣花叶的叶茎、叶脉。盘底稍厚,内底略下凹,留有明显减少底部厚度的台阶式弦纹,圈足较小,足壁与元代器足壁略有不同;元代足壁至足端旋削后略向外撇,用手可轻易提起。而此时的足壁至足端旋削后直而向内敛,用手不易提起。足端平切,砂底,底面浅,旋削较平,有的留有细密的旋痕,明显的小乳突。露胎处有见窑红,有的则洁白。
早中期与后期的造型较为相似,且多为素面,盘碟造型一式为折腰型。从造型上比较,早中期折腰盘碟,受元代枢府釉折腰碗的影响,盘壁折腰角度生硬,圈足小,挖足时出现圆涡形厚底足,呈外敛内壁斜削式,砂底,底足中心留有明显的乳状突起。后期盘口沿外撇,折腰的角度趋于柔美曲线;盘内心多略下凹,圈足增大,足壁呈外敛内直壁式,底面较平,乳突较小。至此,洪武晚期的修足方式基本定型,并对整个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白釉莲花口灯盏
从明初洪武时期的青白釉瓷器看,胎质坚致,但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前期釉白中泛青,尚有青白或影青之感觉。中后期青白釉虽厚润,但釉面较明代其他各朝为灰白,玻璃化程度高,釉面自然开片,有缩釉点,窑灰等现象存在。这种烧造工艺一直延续到永乐早期。由于品种单一,釉色变化小,加之质量不符合市场的要求。后被民窑中的主流,幽倩淡雅的
青花瓷器和色彩斑斓的彩瓷、颜
色釉瓷器所替代。洪武官窑器中,青白釉品种既未见文献记载,又未见典型实物传世或出土。
现代
90年代初,在扬州老城区改造基建工地,出土了该类型的盘,残盘底径22cm 。外涩胎里印花并施青白釉;主体纹饰为模印一束莲花,莲瓣饱满,瓣上用蓖纹装饰,茨菰叶尖而挺拔,束莲花的织带若叶状翻卷而飘曳委婉。按纹饰对照元代或永宣时期同类刻、印花或青花器物,其图案在布局上、纹饰风格上都有不同之处。但元代的遗风较重。胎体渐薄,胎质坚致而洁白,圈足大,旋削规整,足端平切,足高呈里外垂直齐平式,底面平整光洁,有明显旋痕,未见乳状突起。
青白釉-种类
清乾隆 青白釉缠枝莲大罐
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
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
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
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梅花、芙蓉、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青白釉-特点
青白釉始见于北宋初期,宋、元两代在南方极为流行,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为著名。南宋时,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窑也均有烧造。
元代青白釉高足杯
元代青白釉不及
宋瓷清澈透亮,青色略深,形成明显的时代风格。
明永乐青白釉与宋、元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时的釉面肥润,并有较大的气泡分布于釉中。此外,永乐青白釉器物的胎体玲珑,透影性强,由于釉面玻璃质强,因此在已刻划的纹饰轮廓线内外形成积釉现象,将纹饰衬托得格外秀美清晰。
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钙量高,在1300℃高温下烧制时,釉流动性大,遇有花纹等凹凸处便聚积较厚,这样,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处显白,厚处略深,总体效果浓淡相间,莹润似玉,十分优雅。以此制作茶具,无论杯、碗、盏托,都有一种淡雅的韵致。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萤,加上烧质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都可以映见,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也有人将它称作映青、隐青或罩青。
青白釉-研究
青白釉民窑与
官窑瓷器之间,在同一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品种、造型、质量方面,尚有较大的差距。
外涩胎内印花的瓷器,按常理为半成品;外面的涩胎上应施以低温釉或加彩。在窑址遗存中见到方可理解为残次品,予以废弃;但在运河之畔的古城扬州出土,无法解释。
南宋 青白釉葵口瓶
模印这种装饰技法在宋元时期广泛使用,明初当不例外。从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美国、日本、英国等收藏的各种釉色,各种器型的所谓花来看“二色釉”印,纹饰精致清晰,绝大多数为云龙纹,有这种纹饰,众家都一致认同为洪武官窑器,那么是否存在花卉纹饰或其他品种。
从器型的制作上看,像这种精湛的制作技艺,能否认定为洪武官窑器物。
永乐官窑生产青白釉瓷器,在寂园叟的《陶雅》一书有所记载:“永乐影青脱胎碗,最为可贵。……永乐窑有一素碗,俨露瓷骨,以质薄如纸,而内有影青雕花者为上品。”说明永乐仿宋元青花釉较成功。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白釉暗刻花
缠枝莲纹碗,胎质细腻,釉面肥润,色呈淡青,暗花纹饰隐约之间,显得幽雅恬静。由于永乐青白釉瓷器制作精美,以至于对明代乃至青代官窑制品,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青白釉-影响
青白釉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镇窑始烧,胎质洁白细腻,刻、印暗花。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瓷窑亦都有烧制,形成南方“青白瓷系”。
青白釉贴塑杂宝大梅瓶
青白釉为南方瓷系烧造的品种,是利用釉内少量铁成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介于青、白釉之间的瓷器新品种,其典型产品胎薄、釉润,光照见影,俗称“影青”,主要产地在江西景德镇、吉安、南丰及福建、云南、广西、广东、安徽、浙江等地,其中尤以景德镇产品为佳。
明代景德镇民窑颜色釉瓷器与官窑颜色釉瓷器一样,是在继承元代颜色釉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比之下,
明代瓷器无论从制作工艺,造型的优美程度,以及釉色品种的色彩上,明显比元代要丰富的多。遗憾的是,由于上述原因,民窑瓷器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情况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