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赛跑
径赛
障碍赛跑是径赛项目之一。在跑进中须跨越规定障碍的竞赛项目。比赛标准距离分别为2000米和3000米。奥运会确定的该比赛项目距离为3000米,途中须跨越35个障碍栏架,其中7个附有水池。距起跑点270米处开始,每圈设有5个障碍,栏间距离为78米,其中第四个障碍栏架前设有水池。栏架高91.4厘米,宽3.96米。运动员通过栏架时,可以跨过或用手支撑腾越,也可用脚踏上栏顶横木跳下等。如有一脚从栏外迈过,或从水池后沿栏架上跳下时踏在水池两侧边上者,均为犯规,应取消比赛资格。2000米障碍赛跑为青年男子的比赛项目,须跨越23个障碍栏架,其中5个附有水池。
起源发展
障碍赛跑运动起源于追猎狐狸的狩猎活动,一度是儿童模仿大人猎狐的游戏。
英国人于19世纪中叶最先把这种活动引入。最初在野外进行,跨越的障碍是树枝、河沟,各障碍间的距离也长短不一,19世纪中叶开始在跑道上进行。
最初的障碍跑所用栏架高度与跨栏跑的相同(91.4厘米),但要求更坚固,运动员可以手扶脚踏。这项运动的技巧也比跨栏跑要求更高。有的研究报告指出,19世纪时障碍跑的距离不统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短的440码,长的可达3英里。
第一次比赛是1864年在牛津大学举行。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时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几届奥运会障碍跑比赛的距离,是在2500米到4000米之间,直到第七届奥运会才固定为3000米。
1900年第2届奥运会首次设立障碍跑,分2500米和4000米两个项目。从1904年第3届奥运会起将障碍跑的距离确定为3000米,并沿用至今。最初芬兰人占有优势,第十四届奥运会后瑞典运动员起而代之。但在60年代末,肯亚的比沃特和科戈从欧洲人手中夺过3000米障碍赛金牌垄断权。
女子障碍跑开展很晚,国际田联1997年才开始推广。全程必须跨越35次障碍,其中包括7次水池。障碍架高91.1~91.7厘米,宽3.96米,重80~100公斤。400米的跑道可摆放5个障碍架,各障碍架的间距为80米。运动员可跨越障碍架,也可踏上障碍架再跳下,或用手撑越。国际田联直到1954年才开始承认其世界纪录。
运动意义
3000米障碍跑是长跑与跨越障碍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长跑的身体素质和顽强的意志,而且还要求掌握正确的跨越障碍和水池的技术。从事这项运动,可以发展耐力,提高内脏器官机能,培养勇敢顽强和不怕困难等优良品质。3000米障碍跑每圈设有5个障碍栏架,其中第4个障碍栏架前设有水池。全程共要跨过35次障碍,其中7次有水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1 22:55
目录
概述
起源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