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后,
集句诗被引进到词曲的创作中,特别是明清的折子戏,大多以集句诗为每折戏的结束语,像
汤显祖的《
牡丹亭》,总共五十五出戏,而里面的集句诗就有五十四首之多。如高中语文第四册《闺塾》一文结语便诗一首集句诗:“也曾飞絮谢家庭,欲化西园蝶未成。无限春愁莫相问,绿荫终借暂时行。”这四句诗的作者分别诗李山甫、
张泌、
赵嘏、
张祜;汤显祖将这些诗句拼集在一起,暗示杜丽娘经过重重阻隔最终冲出家庭牢笼的结局。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
傅咸的《七经诗》。
集句就是从已有的不同诗文中选出句子重新组合一首新诗或
对联。例如《牡丹亭》的结尾全用唐诗集句法,
集句诗是中国传统诗句词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根据史料记载,
集句诗在宋代最为盛行。当时,由于格律诗体式已经成熟,且有前朝大量诗歌的丰富遗产,
集句诗便广泛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像
王安石、
苏东坡、文天祥、
辛弃疾、
黄庭坚、
晁补之、
杨冠卿等诗词家都有大量的集句诗作。特别是王安石,他的
集句诗创作最多:《金玉诗句》言“集句至元丰间,王文公(王安石)益工于此”,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的集句诗,长篇多至百韵二百句。
集句诗有很高的欣赏性,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形式:虽然诗句均是前人之作,句字本身没有独创性,但是不同风格的诗句只要被创作者遵循诗词的“启、承、转、合”的相关原则重新组合,做到状物抒怀、浑然一体,给人一气呵成的艺术美感,那么便是上好之作,让人耳目一新。像王安石《送张明甫》一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会同。
南去北来人身老,桃花依旧笑春风。”那留别的依依、别后的惆怅、宦途的得失……尽在言外;反复吟咏,回味迥永,绝无
牵强附会之嫌。
要写好
集句诗(词),首先必须博读强记,因为采集的每一句都要用前人的诗句、词句且不能是从同一首诗、词中选取的;如果集近体诗,绝句要讲究格律、
平仄、用韵;律诗还要讲究对仗;
词则要讲究词谱中的某些音调;更重要的是,必须围绕主旨,做到“切合题意、情思连续,句句精美、打成一片”(——清?
沈雄《古今诗话》)
正因为
集句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严谨的制约,所以它的创作比起填写近体诗的难度更大;而它的再创造,使得诗词的耐人寻味、可感性的审美特征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来,艺术性和赏析性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