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的翎子,是用野鸡的尾部最长的羽毛制成的,所以俗称“野鸡翎”或“雉毛翎”。它一般长度可达五六尺,颜色艳丽又光亮,插在头上,确实显得人物英俊潇洒。尤其是武将插了翎子,更加突出其威武雄壮,如《
凤仪亭》里的吕布以及《连环套》里的窦尔墩等。
鲁肃上前阻拦时,他气仍未消,便用掏翎和衔翎的动作来抒发他的怒火三丈。当诸葛亮猜透其心,他极度震惊,头上的翎子立即直竖了起来,并在龙尾梢上惮抖着,从而充分暴露出周瑜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其实,采用翎子来表达
舞蹈动作,早在周朝就很流行了,只不过翎子是拿在手中的。据载古代帝王凡祭祀天地、祖先及期贺宴乐时,分别有“文舞”与“武舞”的表演。“文舞”者左手执籥(一种乐器),右手秉翟。翟,就是用野鸡尾毛制作的舞具。之后,才将翎子插在头上。
而曹操和孙权这两方面的人物,有不少头上插有翎子,如张郃、夏侯渊等。但在《四郎探母》之中的杨延辉,为什么在其乌纱帽上要插上两根翎子呢?这是因为他被俘,已属番邦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