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栏玉砌应犹在(杨浦卷)》是2010年04月01日
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许云倩。
《雕栏玉砌应犹在(杨浦卷)》内容简介:杨浦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西临虹口区,北与宝山区接壤。它成陆于唐末宋初,因黄浦江支流杨树浦港而得名。在中国的近代工业史上,杨浦区的作用功不可没,从这里起步的民族工业与外资工厂,在上海乃至全国闻名遐迩。同时,它也是上海高校最集聚的区域,是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窗口。在催人奋进的今天,杨浦正以博大的胸怀和与时俱进的活力,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宏伟绚丽的蓝图。
留守处,是个特殊的名词,是上海的家属与厦门的亲人之间的一个联络站,有点像
厦门水产学院驻上海“大使馆”。我去领父亲的工资时,顺便打听一下最近有谁回厦门,欲给父亲带些卷面猪油一类的食品。那个晚上,我陪着母亲到留守处给父亲打长途电话,为商量换房的事。学校给了我家两间房,但因楼层和邻居的原因,让我母亲犹豫难决,留守处便让我们同父亲在电话中尽快商定。这是我和母亲第一次打长途电话,很难打通。好不容易接通了,又说父亲不在宿舍。那天集美小镇正放电影,那头的热心人便到电影院让人举牌寻找。第二天,几乎所有碰到我父亲的同事都关心他家发生什么大事了。那年代,打长途是有些惊心动魄的。每到寒假,我和母亲、妹妹一同去留守处坐上安排好的客车到北站接父亲。留守处的存在,犹如寒屋中一个废弃的壁炉,虽已无甚光热,但经常望见它,还能给人一丝慰藉。
鹊巢鸠占的日子里,教育学院始终都是水院人心目中的入侵者,而到了水院人急欲归去来兮的历史性时刻,它更成了最大的障碍。奇怪的是,把它赶走另给它找个新校址竟成了水院普通教师的义务。我的父亲和一帮同事去各有关部门呼吁“还我老家”,他们甚至找了教育界名人谈家祯。最后,也不知是哪个环节起了作用,“眼中钉”终于拔去。1980年初夏,我与我的儿时好友思梅在一院一间刚腾出来的宿舍里重逢。思梅他们几个男孩女孩是经过特许提前回沪入籍参加高考的,他们的父母户口和人都还在厦门呢。
有的人可能想参观摩天大楼、东方明珠,领略中国最大城市的现代化风采;有的人可能想游览外滩、南京路、淮海路,回味近代东方巴黎风情;有的人可能想进出石库门里弄,探究老上海传统民居特色;有的人可能去城隍庙购物美食,品尝小笼包子、酒酿圆子;有的人可能会寻找几家老牌电影院、剧院,看几部老上海电影,听几段上海滑稽;有的人可能会乘旅游巴士,从孙中山故居、中共一大会址、鲁迅纪念馆到左联纪念馆。他们想去的地方可能不同,想做的事情可能有异,但是,归根结底,无非是感受上海都市文化,体味上海城市精神,了解上海历史文脉。上海名称特色与由来
上海,意思是到海上去。单从地名看,她在中国沿海城镇中,就有些特别。从古到今,中国沿海城镇的名称,多用宁、静、平、安、昌、康、靖等字,比如,广东有镇海、澄海、平海、宁海、海康、海昌,福建有镇海、平海、安海、海澄,浙江有海宁、宁波、定海、镇海,江苏有镇洋、静海、海安,山东有威海、宁海、静海、靖海。这些地名多是祈愿性的,希望大海波恬浪静,不要逞威肆虐,危害人民。中国那么多与海洋有关的地名中,南海、北海是方位性的,只有上海、临海算是中性的,没有畏惧海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