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阁(The Pavilion of Rain Flower),位于
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北京故宫内,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称“都刚楼”,后改称雨花阁,清乾隆四十四年重造,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也是宫中数十座佛堂最大的一处。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乾隆皇帝采纳
三世章嘉国师·若白多杰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
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雨花阁,于其中供奉西天梵像。
雨花阁为楼阁式建筑,外观三层,一、二层之间靠北部设有暗层,为“明三暗四”的格局。底层面阔、进深各3间,四周出廊,前檐抱厦3间;南面明间开门,次间开双交四椀菱花槅扇槛窗4扇;屋顶南北为卷棚顶,东西为歇山顶,屋面覆绿琉璃瓦,屋脊和屋面剪边为黄琉璃;檐下采用白玛曲孜、兽面梁头等装饰,屋内天花装饰为六字真言及法器图案。二层面阔、进深各3间,东、西、南三面出平座;南面明间开门,次间安槛窗,黄琉璃瓦蓝剪边卷棚歇山顶。顶层面阔、进深各1间,正面开4扇槅扇门,两侧为槅扇窗;四面出平座,环以琉璃挂檐板;四角攒尖顶,屋面满覆鎏金铜瓦,四条脊上各立一条铜鎏金行龙,宝顶处安鎏金铜塔。
雨花阁底层称智行层,悬乾隆御题“智珠心印”匾额,供奉
无量寿佛等事部主尊,佛龛之后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制掐丝珐琅立体坛城3座。暗层称德行层,楼梯间前设供案,供行部佛像9尊,以宏光显耀菩提佛为中心,佛母和金刚各4尊分列左右。三层称瑜珈层,供瑜珈部佛像5尊。顶层称无上层,供奉
密集金刚、
大威德金刚、上乐金刚各1尊。
雨花阁位于西六宫之西、慈宁宫之北,在皇帝、后妃们与皇太后生活区之间,以满足他们礼佛的需求。雨花阁建筑形制独特,具有浓郁的藏式佛教建筑风格,并严格按照藏密的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设计。其高度仅次于大朝正殿
太和殿,其重要性象征着清帝国的治国重心转向安定西北边疆。
清朝时期,每年四月初八日,宫中派喇嘛5名在雨花阁无上层诵大布畏坛城经。二月及八月初八日,各派喇嘛10名在瑜珈层诵毗卢佛坛城经。三月及六月初八、九月及十二月十五日,各派喇嘛15名在智行层诵释伽佛坛城经。每月初六日,在德行层安放乌卜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