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拼音:xuě)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
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由表示落下的“雨”和羽毛状的雪花组成,本义指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因雪的颜色是白色的,所以“雪”字又可引申为白色或白色的东西。“雪”字又有除尘、洗刷的意思,如:雪耻、雪冤、昭雪。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图1、2)的“雪”上部是个“
雨”字,表示这个字与雨水有关,也有落下的意思;下部是“羽”字形,下落的雪如同羽毛,所以用“羽”代指雪;“羽”字旁边还有几个小黑点,像落下来的碎屑,如同飘下来的雪片。据说在远古时代,中原一带天气温和,很少下大雪,所以甲骨文中的“雪”字并不多见。
到了金文,“雪”字字形已发生很大变化。它的上部还是个“雨”字;下部变成了“彗”字,由两个扫帚形和一只手(彐)构成。有人认为“彗”字表示读音。也有人认为“彗”字像手拿扫帚在扫雪,也可理解为雪花大如帚,或理解为雪是可扫的水。小篆(图3)的“雪”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到了汉代,隶变先是沿袭小篆(图4、5),以后对字形进行了简化,成了图6的形体,只把篆书的“雨”头和“彐”(即手)底留下来,中间的两把扫帚却简省掉了。于是,楷书又相沿图6形体发展成为“雪”字。
雪的本义指一种从天上降下来的白色六角形结晶体,它是雨水冷凝后形成的。雪的特点是呈白色,且有亮亮的反射光,由此,雪又引申指白色或白色的东西,如雪白、雪亮、雪糕等。
雪洁白无瑕,用作动词时,雪便有了使某物洁白无瑕的意思,引申指刷掉蒙上的尘垢、恢复某物的本来面目,如雪耻、昭雪、洗雪中的雪,都是洗刷去蒙受的耻辱的意思。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下】【雨部】相绝切(xuě)
䨮,凝雨①,说物者。从雨彗声②。
〖注释〗①凝雨:凝之以雨。②彗声:声中有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雨而可彗埽者,雪也。”
说文解字注
“冰雨说物者也”注:冰各本作凝。今正。凝者,冰之俗也。《释名》曰: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故许谓之冰雨。说,今之悦字,物无不喜雪者,说与雪叠韵。
“从雨,彗声”注:相绝切。十五部。
广韵
相绝切,入薛心 ‖彗声月2部(xuě)
雪,凝雨也。《元命包》曰:“阴凝为雪。”《释名》曰:“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又拭也,除也。相绝切。四。
康熙字典
【戌集中】【雨字部】雪
《唐韵》《
集韵》相绝切。《韵会》《正韵》苏绝切,并音㡜。
《说文》本作䨮。凝雨。《元命包》:阴凝为雪。《释名》: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埤雅》:雪六出而成华,言凡草木华五出,雪华独六出,阴之成数也。《诗·邶风》:雨雪其雱。
又《广韵》:除也。《韵会》:洗也。《庄子·知北游》:澡雪而精神。《战国策》: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又《广韵》:拭也。《家语》:以黍雪桃。《史记·郦食其传》: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又小雪、大雪,并节𠋫名。见《后汉·律历志》。
又山名。《后汉·明帝纪注》:天山即祁连山。一名雪山。
又《阳春白雪》,古曲名。
又姓。《正字通》:明洪武中巡简雪霁。
字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一(横)②丶(点)③㇖(横钩)④丨(竖)⑤丶(点)⑥丶(点)⑦丶(点)⑧丶(点)⑨㇕(横折)⑩一(横)⑪一(横)
【规范提示】①“雨”头的第二笔竖改点,第三笔㇆(横折钩)改㇖(横钩)。②下部是“彐”,中间横笔两端不出头。
【写法】❶“雨”头宽“彐”窄。❷“雨”头,中间一竖在竖中线;框内左边下点在横中线下侧,右边下点在横中线。❸“彐”,居下居中,宽于“雨”头的首笔横。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上中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