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裕法师
福裕禅师
福裕(1203~1275),字好问,号雪庭,为元初著名禅师和曹洞宗师。太原文水人,俗姓张。九岁入学,理解力极强,乡里人称他为“圣小儿”。落发为僧后,游学于燕京(北京),拜曹洞宗师万松行秀为师,从学十年,“道益隆,名益著,学者日益广”。他继万松之后执掌曹洞宗。乙巳年(1245年),元世祖未登基即命其主持少林寺,大作资戒会。戊申(1248年),宪宗诏住和林兴国,后又召其至殿中,其言深得宪宗心意。待忽必烈即位之后,即授予其元代最高僧官都僧省都总统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为禅宗领袖。
事迹
福裕禅师少时遭乱丧家,得道逢和尚劝导,于宋嘉定十七年(1225)至仙岩投古佛和尚薙发脱俗,次年受具足戒。在古佛和尚处从学七年后,转投燕京(今北京)行秀禅师,随侍十年,严受钳锤,精修猛进,久得印可,列为曹洞宗第十五世宗主。此后,应请主法于燕京奉福寺,时值金元交战,嵩山·少林寺(今属河南省登封市境)因战火波及,毁损严重,福裕禅师奉朝廷之命入主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目睹殿堂荒芜破败之状,发心重振。数年后,嵩山·少林寺林寺面貌一新。
福裕禅师以其学识精邃,修持严谨,名闻远近。门徒甚众,也引起官方重视。忽必烈未登基时就曾潜至嵩山·少林寺,命福裕禅师为其举办资戒法会。宋淳祐八年(1248)奉诏入主和林兴国寺,月余后,即应召入内廷,奏对称旨,辩答无碍,深得厚赏。不久,获授都僧省之职,“总领释教”。宋景定元年(1260)奉即位不久的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赴内廷和道士李志常等辩论,得胜后焚道门伪经四十五部,被赐为“光宗正法大禅师”。此后,复受请执掌燕京万寿寺法席,达十四年。还主持在和林、燕蓟、长安、太原、洛阳五处建少林寺下院,元至元十二年(1275)于嵩阳圆寂。元皇庆元年(1312),仁宗追封为“晋国公”,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
福裕禅师一生致力弘扬曹洞法门,“通群书,善翰墨,吟咏、题唱、普说几十万言。”于禅法亦有独到之处。有僧问如何是向上尊贵一路,福裕答道:“渔歌惊起少汀鹭,飞出芦花不见纵。”以其建树卓著,后人称为“款龙庭而振举宗风,敞五林而宏阐家教,因缘会合,倾动一时,”尤其在主法少林寺期间,福裕不仅使祖庭恢复旧观,而且远承曹洞祖师本寂所倡嫡传方式,确定宗门师承关系,新立嵩山·少林寺“七十字辈”,即:
福慧智子觉 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 道庆同玄清 清净真如海 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 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 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喜禅 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 引汝归铉路
从少林寺僧人的法辈排列都以此为序。“少林寺的弟子们,称其祖号时,时常冠以‘雪庭座下第几人传人’。”福裕禅师一直被尊为少林寺的中兴之主。
人物影响
福裕禅师去世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春,由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陈颢奏请皇帝,封赠福裕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并追封“晋国公”,又命文臣为之立碑。今碑存少林寺,由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程钜夫奉敕撰文,由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赵孟烦奉敕书丹,由嘉议大夫、礼部尚书郭贯奉敕篆额。身后的荣庞,可谓登峰造极。 福裕禅师的灵塔,在少林寺塔林的中心位置,塔额是“宣授都僧省、少林长老、特赐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塔”,由“宣授江淮都总摄、扶宗宏教大师、释源白马寺宗主龙川管钱”立额,时间是丁亥年(1287年)。这位龙川管钱和尚,就是参加戊午年佛道大辩论的“龙门县抗讲主行育”。他和后来成为白马寺宗主的仲华文才,同为一代华严大师,传华严圆极之教。1978年,在洛阳白马寺东出土了《龙川和尚墓志》,得知他是女真人,姓纳合氏,号龙川,由帝师八思巴推荐,做过白马寺宗主。他曾为兴葺白马寺,动用了怀、孟等六县官田之租,以供支度。他还住持过西安的兴教寺,大约卒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卒后赠鸿胪卿、司空、护法大师。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4 08:47
目录
概述
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