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余者
郁达夫创作的小说
《零余者》是郁达夫所作的小说。
角色分析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而零余者这一称谓的流行,主要是在屠格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角色塑造
郁达夫在作品中提供给我们的零余者形象,与屠格涅夫笔下的俄国零余者相比,更具有现代人的特点。首先他不是贵族,不但没有祖传的家业,而且连安宁的清贫生活也难以维持;再者他的孤独与苦闷不是缺乏生活目的,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对立,来自于他明确的生活目的不能实现。此外,也更具悲剧色彩,态度偏激,行动狂热,没有俄国零余者的贵族气。如果说,俄国零余者形象是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产物,那么,郁达夫作品的零余者形象则是平民阶级走向觉醒的结果。
有关文章
爱情围城里一个零余者的喟叹
酸甜的滋味,复杂的心情,
伴着我的心,默默入黄昏。
无助的感觉,泛滥的眼泪,
陪了我一夜,渐渐到天明。
你是回忆里的感伤,
想起的每一秒都是欣喜,
梦醒的每一刻都是痛楚,
回首的每一次都是绝望。
谁会留在谁身旁,谁知晓,谁明了?
相爱容易相守难,留情容易痴情难。
离歌易唱别难了,恨歌易诵情难断!
相关评价
在苦痛中挣扎
痛苦的不是被扒了衣服的寒冷,而是被剥了皮肤的痛苦。我可以感觉的出,郁达夫写文章的时候是在剥开了自己的皮肤审视自己的内心。
郁的文章和他的名字一样抑郁,苦闷,悲伤。名字成为了他文风的佐证,好像所有文章的风格都是灰暗低沉的,他解剖自己的躯体,给读者展示一个血肉郁达夫,一个在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中间挣扎着的零余者的痛苦。
灵魂的自白
与其说郁达夫是一个小说家,不妨说他是一个正宗的“日记家”。他的小说更象是在解剖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郁向来善于运用内视角进行文学创作,他的小说没有拘泥于单纯的形式,而是用一种散文化的手法展示内心世界,使得文章拥有一种主观性,更象是在用自己的手为和自己一样的青年写日记。
他作品中的天空是灰暗的,因为他抬头所见的天空也是灰暗的;沉沦着的不仅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有他自己。
就好象是在《沉沦》中的男孩子的日记中他写到:
“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
我真还不如矿物质好,我大概没有开花的日子了。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幅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其实这也是郁达夫本人的内心独白,他只是运用了一个虚拟的人物用文字表达出来了。而《沉沦》更是他深沉的自白书。表达了他在一个特定时期对于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求,和对于尚未冲出生活束缚的无奈挣扎。因为生活和内心的期望值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他把所有的苦闷发泄在文字上,把抑郁的情怀全部倾泻在纸页上。我们甚至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出身,背景,个性,生活环境等等,作者把自己文章化,极尽个人之能力去表现自我,《沉沦》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灵魂的自白。
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戕,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漓,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7 22:24
目录
概述
角色分析
角色塑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