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排放
无限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直至零的活动
零碳排放,不是没有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使用植树等自然方式补充等量的氧气与人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抵达到平衡。零碳排放,是指无限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直至零的活动。就其内容而言,一是要控制生产过程中不得已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将其减少到零;二是将不得已排放的废弃物充分利用,最终消灭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存在。就其过程来讲,是指将一种产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或燃料,从而通过循环利用使相关产业形成产业生态系统。
内容
从技术角度讲
在产业生产过程中,能量、能源、资源的转化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资源转化为各种能量、各种能量相互转化、原材料转化为产品,都不可能实现100%的转化。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物质不灭定律,其损失的部分最终以水、气、声、渣、热等形式排入环境。中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以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真正做到将不得已排放的废弃物减少到零,可谓是难上加难。有些企业通过对不得已排放废弃物的充分利用,实现了所谓的“零碳排放”,也只是改变了污染物排放的方式、渠道和节点,一些污染物最终要进入环境。
从意义上讲
真正的“零碳排放”只是一种理论的、理想的状态。零碳能量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水能、电能。
建筑
2008年8月,一座绿色环保型住宅设计方案最终获得英国柴郡切斯特市政府青睐,落成后将成为英国零碳排放的首批住宅之一。 英国《泰晤士报》3日撰文,详尽介绍了这座住宅得以实现零碳排放的种种奥妙所在。
功能环保
这座零碳排放住宅位于英国柴郡切斯特市郊外,名为“格拉夫顿新宅邸”,占地80公顷,共有11间卧室。住宅预计耗资约1600万英镑(约合3200万美元)。 住宅自身能生产“绿色能源”,为约3000平方米的生活空间供暖和照明。
住宅所有房间都一套地下设备吸取地热供暖。整套设备由埋在地表下1.8米处的水管回路组成。温度保持在摄氏14度左右。
水管里的水加有防冻液,并可在流动过程中吸取地热。水在水管流动过程中,一台机器把水交替压缩和减压,这样排出的热气可保持日常供水温度达到摄氏40度。太阳能板还可以把水加热到洗涤等各种日常生活用水的温度。
除此之外,地下两个风力涡轮机照明系统和水泵供能,使得住宅所用能源实现自给自足。
外观传统
英国切斯特市议会上周通过建造这座零碳排放住宅的决议,而摒弃了之前凯西·芬德利设计的现代派建筑——粉色的“海星”住宅。
这座零碳排放住宅之所以胜出,首先在于住宅依照环保理念设计;另外一大优势,在于它采取古典主义外观设计
住宅由英国著名古典主义建筑师罗博特·亚当设计。他把建筑界环保潮流同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巧妙地结合起来。
对此,亚当解释说,古典主义才最经得起时光的考验。“人们不想住在外表稀奇古怪的房子里。调查结果显示,85%的英国人想住在传统风格的房子里,”他说。
面对出局的结果,“海星”的设计者芬德利平静接受。他说:“我并不失望。新观念需要时间才能被接受,而且对于古典主义设计我认为的确很棒。”
“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除了利用传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零碳馆”还将取用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用餐后留下的剩饭剩菜,将被降解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
外滩画报12月24日报道 “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除了利用传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零碳馆”还将取用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用餐后留下的剩饭剩菜,将被降解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近日,世博“零碳馆”总协调人、主设计师陈硕在建筑工地接受了《外滩画报》专访。他告诉记者:“世博会结束,零碳馆将永远保留下来,我们会把它打造成中国首座零碳博物馆。”
外形独特
从外形来看,零碳馆更像是两栋造型别致的“小别墅”,而不是展览馆。
零碳馆由两栋前后相连的四层楼建筑组成。两栋建筑外观一模一样,每栋房子的屋顶,各安装着11 个五颜六色的风帽,跟随风向灵活转动;房子朝南的墙壁采用的是镂空设计,以后会装上玻璃,自然采光;而房子的北面墙壁则被设计为斜坡状。“零碳馆”总协调人陈硕告诉记者,他们将在坡顶设置可开启的太阳能光电板和热电板,另外还将种上一种名叫“景天”的半肉质植物。“景天”不仅有助于防止冬天室内的热量散失,而且还能使零碳馆从周边各展馆中“脱颖而出”。世博会将在明年5 月份正式开幕,而夏季正是“景天”开花的季节。
其他特点
除了外形独特之外,零碳馆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秘密”。陈硕告诉记者,在零碳馆的地下埋着一根细小狭长的管道,一直通向800 米远的黄浦江。在世博会召开期间,源源不断的黄浦江水将通过馆内的水源热泵装置,为游客送来徐徐凉风;在两栋房子中间的地面上,将会出现一个个一角硬币大小的小洞,它们是一套先进的雨水收集和回收系统,据初步统计,零碳馆收集的雨水和中水量将大于建筑消耗的水资源量。剑桥大学建筑环境硕士毕业的陈硕是零碳中心(中国区)总裁。零碳中心是一家有着英国背景的公司,公司创始人比尔·邓斯特(Bill Dunster)被英国媒体誉为“英国首席生态建筑师”。全世界首个零碳排放的社区—位于英国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碳社区成就了比尔·邓斯特。2002 年建成的贝丁顿零碳社区又被称为“未来之家”,整个小区使用可再生资源产生的能源,就能满足居民生活所需,不会要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以有效减少能源、水和汽车的使用率
上海零碳馆
简介
“ 2010 年世博会设立了一个城市最佳示范区,展示来自五大洲55 个城市案例。零碳馆的意义,就是将英国伦敦先进的零能耗技术和中国本土的先进节能技术展示出来。”陈硕告诉《 外滩画报》 。在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宏伟的目标 :通过零碳馆,助推国内节能建筑业的发展。中国式“零碳住宅”
零碳馆的设计,并非单纯“抄袭”
贝丁顿社区,而是在设计时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加以优化,打造中国式的零碳社区样本。
“贝丁顿社区占地1 公顷,共有99套住宅,全部采用木头和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在外国人看来,木头和砖是最环保的建筑材料, 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我们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木材本身就是稀有资源,再加上烧砖又会破坏耕地,我们只有另谋他法。”陈硕说。
记者在世博会浦西园“城市最佳示范区”内看到,正在封顶的零碳馆采用的建筑材料是水泥。“这可不是传统水泥,而是混合型水泥,其中含有50% 的建筑废料。”陈硕介绍,这种材质的水泥是对原本会污染空气的煤灰、煤矸石、矿渣进行“二次利用”,它的保温性也很好,能减少室外热渗透,吸收室内多余热量,稳定室内气温波动,使建筑主体冬暖夏凉。
将伦敦的零碳建筑“搬”进中国,设计师还需要考虑一个难题:伦敦即便进入艳阳高照的夏季,气温也才20多摄氏度,根本不需要空调。但是,在上海,尤其是世博会期间,空调却是必不可少的。
一开始,陈硕和其他建筑师的想法是提高太阳能发电量,但是提高太阳能发电能力,意味着增加太阳能光电板的面积。两栋房屋的楼顶面积是固定的,扩大电板的可能性很小。最终,陈硕有了一个主意:零碳馆位于黄浦江畔,何不采用水源热泵技术,利用黄浦江天然水资源作为空调冷却水
“用江源水制冷,在全国范围内已有先例。但是用黄浦江的水制冷,据我所知,在上海,我们的项目是第一家。水源热泵是国外非常流行的零排放节能技术,在给空气降温的同时,还能缓解噪声、排热等问题。”陈硕说。
网上报名入住体验“纯绿生活”
陈硕希望自己设计的零碳馆,不仅给人留下“高科技”、“节能”的印象,也会有“美观”、“有趣”、“舒适”的感受。“环保也可以是一种高质量、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活。”
零碳馆的“绿色餐饮”将会成为参观者的另一大看点。在零碳馆最北面,一套生物质锅炉被安置在一间单独的房间里。当游客用餐完毕,生物质锅炉可以把剩饭剩菜即时降解,转化成电能和热能。
这套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它可以对餐厅内的一次性餐盘、叉子以及各种食物废弃物进行生物厌氧过程降解。降解完成后,最终余下的“产品”,还能用作生物肥,浇灌位于北坡屋顶的绿色植被。
在每栋建筑的三层和四层,零碳馆还特别设计了6 套零碳样板房,采用了通过征集得到的具有环保效应的建筑装修材料,每套零碳房都有不同的设计风格。“观众可以网上报名入住一晚,体验纯绿生活。”陈硕表示。
陈硕告诉记者,整个展馆的造价仅比同类型的普通住宅高15%。他说,目前已经有很多中国企业主动找到他们,要求实现节能减排,其中大部分是房地产企业。“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万科,已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拥有自己的零碳社区。”
城市
根据新华网2009年3月18日消息,丹麦哥本哈根市政府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气候变化应对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
哥本哈根市政府18日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个计划包括50项措施,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到2015年完成,目标是到2015年把该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零。
哥本哈根市长丽特·比耶勒高在声明中说:“我们正邀请工商界人士和市民参与进来,向世界展示这个城市在齐头并进地推行发展措施和气候友好措施。”
哥本哈根市政府提出的措施包括:加大在风力涡轮机项目上的投入,使风力发电成为主要能源;推广电动车和氢动力车,让这些车免费停放并免费在街角充电;通过使用生物质能源等使发电厂的碳排放降为零;鼓励市民对绿色能源开发投资等等。
哥本哈根是2009年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大会主办城市。人们普遍希望,各方在这次大会达成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安排,使大会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转折点。
公路
2022年6月2日,中国首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级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从此,这条贯穿中国最大沙漠的公路成为零碳排放公路。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0 12:39
目录
概述
内容
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