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级预防就是指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防止可能引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因子出现。零级预防比传统的预防疾病发生的三级预防更加提前,可以看成是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
理论基础
零级预防是1978年Strasser最初引入的概念。其理论基础是人群干预,预防整个社会发生危险因素的流行,而不是有了危险因素再预防心血管事件,提高整个人群的心血管健康是终极目标。
有了危险因素再预防心血管事件是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危险因素而采取措施。在一级预防中,工作重心是在存在一定危险的个体中预防临床事件的首次发生。例如,对高血压患者而言,降低血压和饮食干预以避免卒中的发生。二级预防是指在疾病的发病期为防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其工作重点是预防临床事件的再次发生。例如,对于已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应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等药物预防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
中国发展
政府有责任防止可能引发重大突发公卫事件的因子出现,近年来频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充分证明,仅有‘三级预防’是不够的,还应该建立‘零级预防’的概念,把公共卫生的堤坝前移。”这是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在“安徽科技论坛”发表演讲时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公共卫生应该强调政府责任,而“零级预防”的责任主体就是各级政府。
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就是预防为主,这也是公共卫生的核心很多实例来说明“零级预防”的重要性。如为了防止非洲埃博拉出血热传入我国,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禁止从疫区进口能携带病毒的绿猴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并告诫国人不要到疫区旅游;1988年上海因生吃毛蚶引起甲肝(专题 访谈 咨询)暴发流行,此后政府下令取缔毛蚶上市,斩断了致病因子的传播链,此后上海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疫情。非典疫情防治的经验和教训也告诉我们,政治家们往往是控制重大疫情的主角。在我们周围发生的大量事实也证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引发社会危机,而能够面对危机挑起重担的唯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