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 Lindl.)为
桦木科鹅耳枥属乔木,高10-20米;树皮深灰色;小枝棕褐色,密生白色皮孔,无毛。叶厚纸质,椭圆形、矩圆形、卵状披针形。小坚果宽卵圆形,长3-4毫米,无毛,有时上部疏生小树脂腺体和细柔毛,具少数细肋。产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生于海拔700-2600米的山坡杂木林中。
乔木,高10-20米;树皮深灰色;小枝棕褐色,密生白色皮孔,无毛。叶厚纸质,椭圆形、矩圆形、卵状披针形,长6-11厘米,宽3-5厘米,顶端渐尖、尾状渐尖至长尾状,基部圆楔形、圆形兼有微心形,有时两侧略不等,边缘具规则或不规则的重锯齿,除背面沿脉疏被长柔毛及有时脉腋间具稀少的髯毛外,均无毛,侧脉12-15对;叶柄较细长,长(10-)15-30毫米,多数无毛,偶有稀疏长柔毛或短柔毛。果序长5-15厘米,直径2.5-3厘米,下垂;序梗疏被短柔毛;序轴纤细,长1.5-4厘米,无毛;果苞长1.5-2.5(-3)厘米,内外侧基部均具裂片,近无毛;中裂片半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长1-2厘米,内侧边缘全缘,很少具疏细齿,直或微作镰形弯曲,外侧边缘具齿牙状粗齿,较少具不明显的波状齿,内侧基部的裂片卵形,长约3毫米,外侧基部的裂片与之近相等或较小而呈齿裂状。小坚果宽卵圆形,长3-4毫米,无毛,有时上部疏生小树脂腺体和细柔毛,具少数细肋。
产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生于海拔700-2600米的山坡杂木林中。尼泊尔、印度、中南半岛的北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本种的叶形变异较大,过去所谓的“大穗鹅耳枥” C. fargesii Franch.(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城口),被认为与本种属不同类群,所依据的区别特征是:前者,叶顶端刺尖长尾状,背面脉腋间具髯毛;幼枝具毛;小坚果顶端具毛。后者,叶顶端尾状渐尖,背面脉腋间无髯毛,幼枝无毛;小坚果顶端无毛。经过观察大量标本以后,我们发现,上述所列举的区别特征是片面的,以四川标本为例,不但可以同时看到上述两方面的特征,而且还可以发现一系列的过渡类型。云南、贵州、华东等地的标本,亦有类似情况。因此,可以断定它们是同一类型的植物,故我们将“大穗鹅耳枥” C. fargesii Franch. 并入本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