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北县为广东已经撤销的行政区划,原范围为今湛江市的廉江市、雷州市(旧称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遂溪县。
历史沿革
1958年11月19日,
遂溪、
廉江和
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县合并为雷北县,县治廉城镇。
1959年8月2日,雷北县治迁遂城镇。
1960年11月5日,雷北县易名为
雷州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
1961年3月30日,撤销
雷州县,恢复原廉江、遂溪、海康三县,按原县区域分治和归属。
大事记
1958年
1958年11月,原海康县《新雷州报》停刊,与《遂溪日报》、《红星报》合并,定名为《红星报》。
1958年12月8日,全雷北县人民公社发放第一次工资,以每个劳动力计,高的为5.3 元,低的为2.5元。
1958年冬,原海康县雷州歌剧一团 (即原“和平雷州歌剧团”) 上调粤西专区,归专区文化局管辖,改名“粤西雷州歌剧团”
1959年
1959年4月,雷北县人民委员会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开发利用地下水先进单位”奖。
1959年7月,成立县水库移民安置委员会,开始安置水库移民。至1971年底,先后在东风、迈坦、团结、胜利、内塘、向阳、红村等地安置廉江、高州、信宜等县水库移民7908人。
1959年7月,雷北县原海康县境接收安排
鹤地水库移民 1387 人。
1959年,鹤地、武陵、长青、江头等水库,本县水利移民达11752户,49,118人,分别安置于原廉江县内各农场和遂溪、海康、徐闻、阳春等地。
1959年7月20日,雷北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写《雷北县志》,后没有编著成功。
1959年8月,中共雷北县委、县人民政府迁到遂城办公。
1959年9月,成立县扫盲协会,雷北全县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
1959年9月,海康县卫生学校和遂溪县卫生学校合并,校址设在廉城西街,初称为“雷北县卫生学校”,后随县名更变,先后改名为“雷州县卫生学校”,“廉江县卫生学校”。
1959年9月10日,鹤地水库渠首发电站竣工,举行放水剪彩,中共湛江地委书记
孟宪德,雷北县委书记
赵立本及各界群众数千人参加剪彩仪式。
1959年12月3日至7日,雷北县第3届人民代表大会第2次会议在遂城召开,与会代表496人
1959年,水灾、风灾严重,农作物歉收。据统计,雷北县共断粮28,123户,居民132,908人,浮肿186人,饿死37人,吃仙人掌中毒2人
1960年
1960年春,县境春早严重。
1960年1月10日,在遂城召开雷北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300人。
1960年2月10日,共青团雷北县第三届第4次代表大会在遂城召开,与会代表702 人,大会选举产生了当届团委会。
1960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
邓小平为鹤地水库总干渠命名题字:“雷州青年运河”。
1960年3月8日,
雷州青年运河东海河大渡槽工程动工,1962年3月竣工。
1960年6月,雷州青年运河在海康县境内的东西运河开挖完成并通水灌溉,东运河长 33.68公里,设计流量 22.3 立方米/秒,计划灌溉面积 19.2万亩:西运河长 36.15 公里,设计流量 14立方米/秒,计划灌溉面积8.5万亩。
1960年6月30日,由于印尼排华,奋勇农场接收安置238名印尼归侨。
1960年8月,雷北县所属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
1960年10月9日
奋勇农场再次接收安置印尼归侨 360人。
1960年10月30日,雷北县开展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内容的整风整社运动。
1960年11月5日,雷北县改名为雷州县。雷州县辖境仍为原雷北县地,县人民政府驻遂溪镇,同时设立海康办事处
1960年11月22日,雷州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在遂城召开,与会代表413人。
1960年12月24日,政协雷州县第二届全体委员会第1次会议在安铺举行。
1961年
1961年3月30日,撤销雷州县,恢复廉江、遂溪、海康三县建制 。
1964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
董必武到鹤地水库视察,并题诗:“鹤地水为库,雷州旱不忧;渠分四干引,江截九洲流;老少齐努力,男女乐同休;河山已易色,跃进势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