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场相思树》是
韦廉执导的战争电影,由
巫刚、
胡亚捷、张建民、赵君、沈晓谦等出演,于1986年上映。
剧情简介
激战后的359阵地硝烟未散,邱原和战士小周就开始抢修工事。这时,团侦察排长季刚带着师长的命令来到阵地找邱原,要他马上撤下阵地。邱原一心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执意不肯撤离,季刚不由分说,硬是把他带走了。他们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一幕幕往事浮现在邱原的眼前:
在开往前线的火车上,五位不同经历的大学生聚到了一起。到达战区营地,他们立即投入紧张的临战训练。训练结束,邱原被留在团前线指挥所,默涛、季刚、丛培民和刘国政四人都上了前沿阵地,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无名高地上,由于敌众我寡,我军伤亡很大,培民负了伤。目睹这一切,邱原坚决要求带突击队上前线,张副团长只好同意了。战斗越来越激烈,刘国政带领工兵们紧张排雷,在爆破筒用完的情况下,他决定人工排雷,毅然抛开前来阻拦的战友,勇敢地向雷区跑去。在攻打359阵地时,邱原遇上了默涛,他们并肩战斗攻下了敌阵地。默涛在敌工事发现一把吉他,上前欲摘,弄响了越军的绊发雷,邱原听到爆炸声赶来时,默涛已倒在血泊中。默涛牺牲,邱原悲痛万分。
想起几天来的一切,邱原扭头往阵地上跑,季刚紧追,无奈之下他顺势将邱原推下山坡。邱原到医院看望受伤的丛培民,培民此时因左腿被锯掉正痛苦地向医生发泄自己的愤懑。邱原走来替战友向医生解释。过年了,邱原望着街上闪闪烁烁的万家灯火,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主旨
导演韦廉认为,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老山前线的战争,与以往的任何战争相比,特别是与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一个局部战场,有那么多军校生和经过一年军校学习的地方大学毕业生参战,在中国解放军战争史上是首次,而这些由军校培养出的指挥员,改变着解放军的知识结构、军政素质。因此,他认为影片所要表现的战争要有个性,不能用老一套的战争模式表现这场战争。
艺术处理
该片的文学剧本来平铺直叙,导演韦廉带着本子下部队体验生活四个月,回来后对剧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在时空处理上,他选择时空交叉,把战前和战后两个时空交织起来,形成前后与后方、生与死、爱与恨、战前与战后的对比。通过结构调整,他省略了自己不想表达的东西,强化了他认为有冲击力的内容。在镜头组接上,他也注意了对比。
影片结尾本来“作家”和王护士有一段对话,“作家”说战争给每个人的机遇是不同的,季刚没有立功,但却是几个人中最坚强的。在制作口型双片阶段,导演觉得这段话的内容应该是观众思索的结果,通过片中人物说出来太白了,应该相信观众的鉴水平,于是剪掉了这段对话。影片完成后,导演请上过前线的军人观看,他们都表示理解片中季刚为什么没有立功。
角色塑造
在老山前线和军校,导演韦廉采访了小说作者曾采访过的部分第一批参战的地方大学毕业后上军校的大学生学员以及他们的带队教官,还采访到了刚从前线归来的第二批大学生学员及其带队教官。韦廉发现,这些大学生学员出身、爱好、性格等各方面存着种种差异,上战场的目的和愿望也不尽相同,但他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感到了共同的东西:他们身上有与老一代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在祖国召唤时挺身而出的庄严的使命感,但不同于老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更自信、自尊、自爱、自重、自强。他们有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的长处和优势,但比一般大学生多走了人生的两层台阶。他们当兵时间短,但是因为起点高、知识面广,在战场上显露了良好的军事指挥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因此,在塑造人物时,导演试图从人性的和社会的高度去把握人物。
影片评价
该片以当代的思想、当代的艺术观表现了现代战争中的一群现代军人,令人耳目一新。该片在军事题材上是一个突破,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既写了战争,又写了人,而且这些人是战争中的军人,五个军人形象血肉丰满,既落在实处,又不失崇高感。无论剧作、人物设置、生活语言的提炼、导演的构思和把握、表演的处理,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都是完整而和谐并适应当代审美情趣。(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评)
该片是军事题材影片的重大突破,从一般的表现战争的胜负、军事思想和战士的爱国主义情操,进入战士的心灵,人物以血肉之躯挺立在观众面前,而不是简单的符号。影片的造型有份量,很沉重,在艺术上很有新意。(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黄式宪评)
该片真实、丰厚,充满青春气息,富有战场生活实感,每一个镜头都把焦点对准战争中的人,每一寸胶片都用来宣泄漏战争中人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把丰富笃诚的人生体验提升到一种较高旨趣的哲理层次。它一扫中国战争电影常见的那种陈旧、落套、肤浅、失真、形象干瘪、制作粗糙等丑陋现象,刚健、清新、挺拔、多姿,令人想到低谷地带突起的奇峰。影片的所有主要演员都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有相当深入的体验和精细的把握,他们像现实生活一样以一种本色的完整的人的面貌出现在难众面前,没有一味强调某一特征的做作,没有做戏的痕迹。(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陈适存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