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原名罗湖,位于广东省雷州市,始建于北宋,因大文豪
苏轼兄弟醉游此地后更名为西湖,是广东省湛江市国家AA级景观。明嘉靖年间,雷州人为纪念苏轼,在南湖公园内修建了苏公亭,亭前立有苏轼石像,象征着其爱国情怀。
历史背景
史载,“秦朝时期湛江辖地归属象郡。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雷州,统管广东雷州半岛三县:遂溪、海康(今雷州市旧称)、徐闻。”当时,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俚僚文化,故有“南蛮之地”称谓。这种地方,人迹罕至,地处中原文化圈的人士是不愿意来的,不过这边远之地常被朝廷用来流放不听话的臣子。书上说,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湛江或在湛江逗留的名人就不下20人。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等名臣贤相和大文豪们先后接踵而至。
简介
在广东省雷州的景点之一西湖,瞻仰到保存很好的这些先贤的遗迹。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后来雷州人为了纪念苏公,于明嘉靖年间在西湖公园内专门修建了苏公亭,亭前有一苏轼石像,昂首挺立,双眸眺望北方,表现出他身在偏地,仍翘首中原的爱国情怀。
“弟兄聚散天南北;烟水苍茫情有无”。这是昔年苏公亭一副楹联。从一座“西湖平,状元生”的苏轼语牌坊沿着西南方向漫步,可见一尊苏东坡学上塑像和一座小巧玲拢别具一格似浮在湖面的红柱彩檐建筑物,这是400多年前明嘉靖年间始建的苏公亭。它立在三面环碧波、一径中通的湖心小岛之中。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西湖泛舟,被西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景点
苏公亭
雷州人民筑亭纪念“二苏”游历雷州西湖,名曰“苏公亭”。400多年来其亭名虽屡次更改,但怀念苏公的含义始终如一。苏公亭是清嘉庆年间重建时的基本结构。历代不少宦官文人墨客在亭门、亭楣、走廊题书作对,如“云拥星罗”、“渊深鱼乐”、“水到渠成”、“万里宦游来海国,一般乡景忆杭州”等楣匾及楹联。清初,雷州人福建巡抚、闽浙总督陈瑸有诗云:“同作逐臣同路行,天涯难弟与难兄。地邻已戴鸿恩重,谪所犹铺棠棣荣。北望峰峦当面起,南浮波浪接天平。此间又作劳劳别,凭吊谁人不动情”。雷州人民为纪念二苏两位大文豪,此后将罗湖改为西湖。
十贤祠
在西湖北侧还有宋园,内有十贤祠,是雷州人为纪念宋代丞相寇准、学士苏轼、侍郎苏辙、正字秦观、枢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纲、赵鼎以及参政李光、编修胡诠等十位先贤修建的。这“十贤”可谓是“贤”中的代表人物,其人品高尚,正气凛然,学识渊博,而不是阿谀奉承,为五斗米而折腰之辈。把他们列为“十贤”是反映雷州民众的意愿。 先贤们个人命运的悲剧,却成为湛江的福音。他们的努力使这片洪荒之地,成了钟灵毓秀的沃土。“十贤”虽早已作古,西湖公园内的古迹也历经千百年沧桑,时兴时衰,但先贤的文化遗留却一直润养着后人,成为雷州半岛最精粹的文化之重要成分。
历史沿革
雷州西湖公园是一座风景秀丽,人文荟萃,集自然风光、贤踪圣迹和各种游乐项目于一体的园林式综合性公园,人们游罢,不仅目睹独具南天一格的风貌,而且顷耳聆听一曲情节起伏的雷州史话。游园先话“湖”:西湖在宋代以前是一处烟水苍茫,任流任伏的“野水”,是宋代城郊水利工程的“水库”,为浩瀚的东洋潮田输送甘露,亦是古代雷州的一处游览胜地,留下过不少文土贤臣的脚印。其古称“雷湖”,那时,它的储水面积约为西湖的五六倍,随着环境的变迁,曾经有过湖变田,田变湖的反复过程。宋代以前,湖滨只有天宁古刹与碧水朝夕相依,宋咸淳年间湖滨始建横舟、狎鸥、涿飞、放生、总宜、流水孤舟、州之眉目、泼泼地等八个亭,横跨南堤建惠济东、西两座桥梁。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
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
柏油路面,两侧广种
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寇公祠又名族忠祠,位于城西雷州西湖公园内,为纪念寇准而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1985年重修,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史载,北宋乾兴元年( 1022年)四月,丞相寇准为权相丁调所陷,贬至雷州充任司产参军,初离天宁寺西馆,后居桂华坊,第二年闰九月病逝。雷人则以西馆立调,纪念他给雷州的功德。又因寇准死后,被封为莱国公,雷人便将他当年满居时饮用过位于西馆东侧的水井,称为莱泉并。近年重时,立一尊高大的寇准石像于词中央,周围松翠柏,发人幽思无限。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
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跨虹。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
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
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
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清《湖山便览》卷三:“
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1950年加高加宽堤身,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
苏公亭
凝结雷民心意的苏公亭:“弟兄聚散天南北;烟水苍茫情有无”。这是昔年苏公亭一副对联。从一座“西湖平,状元生”的苏轼俄语牌坊沿着西南方向漫步,可见一尊苏东坡学上塑像和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似浮在湖面的红柱彩檐建筑物,这是400多年前明嘉靖年间始建的苏公亭。它立在三面环碧波、一径中通的湖心小岛之中。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檐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掸寺想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雷民为纪念二苏两位大文豪,此后将罗湖改为西湖,筑事追念。400多年来其事名虽屡次更改,但怀念苏公的含义始终如一。苏公亭是清嘉庆年间重建时的基本结构。历代不少宦官文人墨客在亭门、亭媚、走廊题书作对,如“云拥星罗”、“渊深鱼乐”、“水到渠成”、一万里定游来海国,一般乡景忆杭州”等檐匾及挽联。
清初,雷州人福建巡抚、闽浙总督陈瑸有诗云:一同作逐臣同路行,天涯难弟与难兄。地邻已戴鸿思重,滴所犹铺棠橡荣。北望峰峦当面起,南洛波浪接天平。此间又作劳劳别,凭吊谁人不动情”。 从跨湖九曲桥、苏公亭、别湖亭、迎秀亭伫立眺望,澄湖碧柳,绿波粼粼,这个具有亚热带和江南水乡色彩的公园沉浸在绿色之中,明月清风,春色盎然。椰树、槟椰树扶摇直上和与湖水结有不懈之缘的垂柳及各种多姿的花草林木,争奇斗艳,姹紫嫣红,组成一幅瑰丽的青纱帐,其间隐隐约约地微露出红墙绿瓦,龙凤飞檐。夏秋时节,青蝉从清晨到傍晚尽情鸣唱。为增添游人乐趣,最近又将公园湖滨长200米的临街围墙改成文化走廊,它是由通透式栅栏及十座亭阁式橱窗组成,以陈列书、诗、画、影片、图片介绍地方掌故、轶事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亭阁栅栏古色古香,与公园建筑融为一体,新颖别致。
湖心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
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交流影响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后来雷州人为了纪念苏公,于明嘉靖年间在雷州西湖公园内专门修建了苏公亭,亭前有一苏轼石像,昂首挺立,双眸眺望北方,表现出他身在偏地,仍翘首中原的爱国情怀。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参考资料
雷州西湖.雷州市人民政府网站.202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