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音乐,是产生并流传于雷州半岛的民间音乐。它包括雷州古代雅乐、民间吹打乐、小牌、雷剧音乐、雷州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
历史背景
雷州半岛是古代百越杂居之地,民间产生的音乐艺术。雷州半岛民间音乐艺术受中原文化影响,不断吸收、融合其他音乐形式,于明清时期形成秉赋独具的雷州音乐,至清末民初盛行一时。1960年,经音乐工作者记录、整理并正式命名为“雷州音乐”。雷州音乐多在庆典祭祀或民间民俗活动时演奏,现存曲目二百多首,其词目1984年入选《中国音乐词典》。
特色
乐种丰富是雷州音乐的一大特征,其包括民间吹打乐、小牌、雷剧音乐、古代雅乐,雷州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等多种形式与内容,在长期流传发展过程中,各个乐种之间相互影响、吸收、交融,又各具特色。
其演奏方式可分为吹打乐和管弦乐两大类。吹打乐以打大鼓持拍板(又称手板)的司鼓者打节拍,配合四只大小唢呐,多在室外的游行或节日场合演奏,又称作牌子。管弦乐使用的乐器包括笛子、二胡、秦琴及小型打击乐器,被称作斋班。
雷州音乐的特色为
曲调明快、节奏整齐和雄壮稳健等,
调式以商调式、羽调式为主,间有
宫调式,著名的曲目《坐门楼》、《游锣》、《十三支》
套曲等。
发展历程
2014年3月1日,广东湛江市文联、市社科联、市流行音乐学会与市音乐学会联合举办研讨会,研讨如何将雷州音乐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作品。
雷州音乐元素体现于雷歌当中,是当地群众流传百年的艺术。多年来,为让雷歌进一步发展,本土的音乐人都致力研究如何将雷州音乐元素与多种音乐元素结合,拓宽雷歌的发展空间。市流行音乐学会会长李健多年来不断尝试用雷州音乐元素创作曲子,如以雷州音乐元素为基调采用变奏手法创作的《天南重地》。他说,大多数雷歌反复运用了“嗦哆唻”(SO DO RE)这三个音阶,歌曲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若能与流行歌曲元素结合必大有发展前景,如广为传唱的《红色娘子军》的电影音乐与《弯弯的月亮》当中都存在雷州音乐元素的变化使用。
种类
雷州佛教音乐 雷州佛教属“净土宗”,该宗以开声念佛为主。因此,它的音乐主要是声乐,分为赞、叹、颂、念、白等五类,其中以赞为主。现所搜集整理的雷州佛教音乐共有50多种,其结构严谨,节拍规整,情调庄严,旋律流畅。
雷州道教音乐 雷州道教音乐以声乐为主,也有少量器乐曲,用于道场“斋谶”,共有40多种。声乐曲是用雷州话演唱,曲目有30多种。其演唱形式别具一格。唱分为领唱、齐唱,伴奏以吹响为主,即兴伴奏,演唱者(道士)各持一件抨击乐器,边唱边击。
传承现状
随着现代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增多,雷州音乐的发展陷入困境,以往民俗活动中的雷州音乐多被现代流行音乐所取代,而古代雅乐已经失去生存、延续基础;随着老一辈艺人日渐逝去,人才更加缺乏,年青人中鲜见有人肯学习技艺,雷州音乐的传承状况堪忧,有消亡的危险,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
在明、清期间形成了秉赋独具的雷州音乐,于清末民初盛行一时。代表性曲目有古代雅乐六章和《将军令》、《坐门楼》、《十三支》、《散花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