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铁崖
辛亥革命先驱、诗人
雷铁崖(1873年11月2日—1920年5月8日),四川富顺自流井石头沟(今属自贡市贡井区)人,原名昭性,字泽皆,后改詟皆。1905年8月由孙中山介绍首批加入同盟会后,署名铁崖,意欲以雷霆之声震醒国人。同年,创办海外革命报纸《鹃声》并任主笔,被查封后与吴玉章再办《四川》。1910年,雷铁崖奉孙中山之命赴马来西亚组建同盟会喉舌《光华日报》,同时任孙中山两个女儿的老师。1912年,任中华民国总统府秘书。清末民初报人、诗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一月到日本,先后就读于大成学校、宏文学院。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九月在日本创办《鹃声》杂志,任主笔。宣统元年(1909)七月,受聘于上海中国新公学任教。
人物生平
雷铁崖(1873年11月2日—1920年5月8日),原名昭性,字泽皆,旋易詟皆。入同盟会后,因欲以雷霆之声震醒国人,署名铁崖。笔名尚有铁铮、雪崖、啼红生、烛隐、顽僧、蜀南饮者等。1873年11月2日(清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生于四川富顺县自流井石头沟(今属自贡市)一盐商家庭。自幼即入私塾,后因其父雷云峰盐务失败而破产,生计断绝,雷昭性只得辍学助父谋生,在劳动之余勤奋读书。
1894年,雷昭性入炳文书院就读,1990年考中秀才。求学期间,他嗜性理学,言行凝重,曾自比宋儒,被同学戏呼为詟圣。随20世纪初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雷昭性深受感染,开始接受新思想,于1904年9月约集同志赴日留学,次年1月到达日本,先后就读于大成学校和宏文学院。
1905年8月25日,雷昭性由孙中山介绍、黄树中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即用铁崖之名,以犀利的笔锋、激进的思想,投身于反清革命的宣传活动。当年9月,雷铁崖与川籍留日学生邓絮及董修武、李肇甫等在日本创办《鹃声》杂志,雷铁崖任主笔。这是四川近代在国外出版的第一份革命刊物。由于《鹃声》“主张革命排满激烈”,传到北京,清政府震恐万分,惊呼“此报若行,将乱中国”。乃饬驻日公使严重交涉,予以封禁。川督锡良也发告示严禁:“有藏者则比室株连,获主笔则就地正法。”《鹃声》仅出两期就被迫停刊。
1907年春,《鹃声》复刊。雷铁崖在《鹃声》再兴第1号以铁铮笔名,发表《中国已亡之铁案说》的长文,参加了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文章痛斥清廷的卖国罪行,坚决主张用革命手段破坏专制政体,“恢复祖国,以建民主政体”,并对立宪派保皇面目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雷铁崖的文章畅达锋利,很受时人赞赏。在清政府的干预下,《鹃声》复遭封禁。针对杨度鼓吹“政治革命”,宣扬局部改良,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雷铁崖在《复报》第 11 期发表《主张政治革命之非》,力攻其谬。10月,又在《民报》第17期发表《政府说》一文,尖锐批评了革命队伍内部以刘师培、吴稚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他还担任了由陆军部留日学生所创办的《远东闻见录》的编辑,并在该刊发表译文《亚细亚大陆诸国之将来》和《汉日文明异同论》。
1907年下半年,四川留日学生以《鹃声》为基础,推举吴玉章主持创办《四川》杂志,次年初,《四川》在东京问世。雷铁崖不仅全力投入编辑工作,而且是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在题为《警告全蜀》(载《四川》1、2期)的长篇论著中,对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以华治华”、“保全主义”、“门户开放”等一系列侵华政策痛加鞭笞和批判,并对其侵略中国的根源和最终目的作了精辟的剖析。他呼吁蜀人要“各尽心力,合力图谋”,“舍身国事,百折不回”的去拯救国家。《警告全蜀》洋溢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对提高国人认识,振奋其革命精神,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1908年底,雷铁崖归国,寓居上海,联络同志密谋革命。次年7月受聘任教上海中国新公学,向学生灌输民族革命思想,旋又兼任龙门师范及理科专修两校教习。同年秋,他被清政府指名通缉,化名逃至杭州西湖白云庵为僧。11月,浙江学生创办《越报》,雷铁崖被邀任编辑,作发刊词,并撰《名说》,批判儒家的纲常名教思想。翌年春,他在党人的力促下,结束为僧生活,返沪参与创办留美预备学校,为革命培训人才。5月,雷铁崖在陈其美创办的上海《民声》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立宪之观感与欧洲国会之根据》一文,揭露了清政府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的欺骗性。
1910年秋,同盟会在马来亚槟榔屿筹组《光华日报》,雷铁崖前往主持笔政。该报于12月2日正式出版。仅一年时间,他撰写了100余篇文章和时评,全力投入与立宪派的论战,并在南洋华侨中大力宣传革命。使立宪派所办的《槟城新报》阵脚大乱,主笔数换,几至不能出版。而槟榔屿原为康有为等保皇党人在南洋活动的基地和舆论阵地,通过双方这场论战,革命派夺下这块阵地,并使其取代新加坡成为同盟会在海外的革命指导中心。雷铁崖在这场斗争中,对争取华侨在思想上和物资上支持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雷铁崖回国被任命为总统府秘书。因与秘书长胡汉民意见不合,更对党人中对袁世凯的妥协态度及其投机者钻营夺利之举大感不满和失望,仅半月,即辞职去西湖。年底赴北京,代理《民主报》总编之职,并兼任京师女子学堂教职。次年 4月,被委为临时稽勋局文字鼓吹审议案主任。
1913年3月 20日,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刺。22 日,雷铁崖撰《宋教仁被暗杀之研究》,抨击袁世凯政府为“暗杀政府”。4月,袁世凯向英、法、日、德、俄五国签订善后大借款,他又著文斥“政府之罪恶”。“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身居北京的雷铁崖也受到监视,处境日危。不久即潜离北京,转赴南洋,并于1914年5月在新加坡创办《国民日报》,继续从事反袁宣传。
1916年袁世凯死后,雷铁崖返沪。因鉴于军阀盗弄国柄,非再行革命不可,复走海外。在新加坡与同志集资购一橡胶园经营,暇时研究政治。感于国事日非,忧怀难释,在极度苦闷之中,精神抑郁渐成病态。1919年2月,被护送至沪就医,旋即回川休养,其后病益恶化,于1920年5月8日在自贡家中与世长辞。
历史评价
革命方面
周术槐认为,在孙中山与雷铁崖革命情谊的发展路径中, 由“反清”发展到“反袁”成为他们俩革命情谊的重要思想主题, 其最终目的在于希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在两人的革命情谊中, 不仅时刻影响着雷铁崖思想的发展, 而且还带动了雷铁崖的民主革命实践活动。而雷铁崖作为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的忠实拥护者、支持者, 在传播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活动中作出了积极的、突出的贡献。其中, 雷铁崖在南洋承担起辅导孙中山两个爱女中文学习的事实,一方面, 反映出孙、雷之间革命情谊至深、至厚、至广;另一方面, 则反映出孙中山对雷铁崖的才干、学识、人品的赏识与信赖;同时,更主要的在于, 雷铁崖作为幕后英雄,解除了孙中山的后顾之忧, 让孙中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活动当中去。
因此,从孙、雷之间革命情谊的发展路径来看,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着雷铁崖的整个革命活动与实践, 同时, 雷铁崖作为孙中山民主革命事业的坚定拥护者与支持者, 于公于私均有其独到的贡献。当然, 在袁世凯亡命以后, 面对国内日趋混乱的时局, 孙中山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不断总结与进取从而实现了其人生的伟大转变, 而雷铁崖则由于其本身革命活动的局限性, 因此未能实现思想上的伟大转变, 最终忧劳成疾, “精神渐成病态”, “卒以忧死”, 从而成为悲剧性的人物, 这不能不说是其人生历史的遗憾。雷铁崖在参加民主革命的十余年时间中, 其与孙中山的革命情谊及其对辛亥革命的独到贡献, 其功成不居行事低调的优雅品质, 却永远值得人们去缅怀、去纪念。
文学方面
雷铁崖还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其书法也名噪留学界。他同清末民初的重要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及柳亚子等人关系密切。从1910年4月“南社”在西湖唐庄第二次雅集起,雷铁崖多次参加“南社”的集会和重要活动。《南社丛刻》共收入他所写诗文70余篇,多为感时抒怀之作,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和投身革命之志,跃然于笔端。
社会评价
雷铁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书法也名噪一时。在西湖出家期间,雷铁崖喜爱写诗练字,当地人纷纷上门求讨,于是被誉为字僧或诗僧,名重杭州。他是清末民初重要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员,在南社自编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七十余篇诗作。期间与柳亚子关系甚密,柳称他“工诗文书法”。
后世纪念
雷铁崖逝世后,自贡各界特辟“铁崖路”(今中华路)以示纪念。
雷铁崖故居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长土镇石沟村。
参考资料
雷铁崖.四川省志·人物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1 15:4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