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顺
中国气象学家
雷雨顺(1935~1983.02.16),陕西铜川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在中央气象局工作。从1968年至1972 年,完成了《气象与军事》和《英汉气象学词典》(修订本)的编写工作,翻译了《大气环流系统》一书。为揭开冰雹之“谜”,查阅了多种外文文献,分析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写出了《冰雹概论》。为探索新的暴雨预报方法,又向能量学发起了进攻,几年的努力,研制出一套物理量图和查算表及计算程序,使大气能量从纯理论研究中挣脱出来,形成了我国独创的暴兩、冰雹预报新方法。他先后赴二十二个省讲学,推广能量夭气学预报方法。他主编或参加编著的书有六部,有刨见的论文十三篇。1983年2月16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生平
雷雨顺,陕西省铜川人。1953年1月,在高中读书时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庄重地写道:“我,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感到无比的光荣。这种光荣不是名利、地位,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决心把毕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这是他入党的誓言,也是他力量的源泉。
1955年,雷雨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毕业后又考上该校研究生,从事大气环流的研究。1965年分配到中央气象局(国家气象局前身)工作。工作开始不久,鄙视知识、践踏科学的十年动乱开始了。10多年党的教育,党性的锻炼,使他认识到共产主义事业不是停滞在本本上,更不是表现在嘴皮子上,而是体现在为亿万人民的利益,脚踏实地的工作上。他“逆”潮流而上,带领气象局科技情报组的同志们从事业务研究。从1968年至1972年,他和同志们一起,完成了《气象与军事》和《英汉气象学词典》的编写工作,翻译了《大气环流系统》一书。
雷雨顺忘我地工作,在当时得到的不是奖励和表扬,却是“白专道路”、“业务挂帅”等种种责难。但他一不畏缩,二不懈怠,而是越干越猛。1972年夏季,一场罕见的冰雹把北方上万亩丰收在望的麦田夷为平地,他感到十分痛心。为了揭开冰雹之“谜”,他查阅了俄、英、日、德、法几国文字的专业文献,分析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填写了2300多张卡片,写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冰雹概论》。1974年这本书在其他两位同志协助下定稿出版,为提高冰雹预报的准确率、进行人工消雹都有指导意义。
1975年8月,河南省一场特大暴雨给国家和群众造成上百亿元的损失,这是大自然给气象科学研究提出的严肃课题。雷雨顺在痛苦、内疚之余,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找出暴雨预报的有效手段。他常常对同行们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拿出自己的好方法,使灾害天气临近前就能预报出来,以减轻人民的损失?”
雷雨顺和其他两位同志结成课题组,从大气蕴藏的总能量与大气不稳定理论入手探索起“暴雨”预报的新方法。雷雨顺怀着“要创造我们自己的暴雨预报方法”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向能量学发起了进攻。能量学在气象界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但是过去人们大多只限于理论探讨,用于实践而取得成效的还不多。雷雨顺和课题组的同志不怕困难,不怕风险,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探索的历程。
为了摆脱家务,把更多时间用于探索,雷雨顺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爱人刘秀芳商定:爱人带着儿子搬到师大集体宿舍,他自己一个人过起独身生活。有的人不理解,说:“人家巴不得解决两地分居,你怎么一地分居?”他笑笑说:“生活嘛,应当服从事业”。爱人和孩子搬走后,雷雨顺又重新过上“大学生”的生活,一个黄帆布挎包,里面除了书籍和资料,还装有一个塑料食品袋。每天清晨他就到办公室,扎在书堆里,有时忘了食堂开饭时间,索性拿出剩馒头、剩花卷用开水泡泡,就是一餐。他常对关心他的同志说:“我什么都不缺,最缺的是时间。”他“惜时”真是到了“命”的程度。他经常是早晨5点半起床,6点来到办公室,一直要熬到深夜12点多才离开。以至住在办公室对面楼上的同志多次打电话来询问,“请你们查一下,那是谁的办公室,每天都忘了关电灯。”节假日、星期天,他很少休息。有的同志劝他注意爱惜身体,他风趣地说:“50岁以前拼命干,50岁以后再说”。有的同志曾粗略地统计过,自1970年到现在,12年时间,他做了相当于25年的工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雷雨顺同课题组的同志,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系统地研制出一套物理量图,制作了一套查算表和计算程序,使大气能量学从纯理论研究中挣脱出来,形成了一种新的预报暴雨、冰雹的方法。气象界老专家陶诗言同志说:“这一方法是我国独创的,结果令人鼓舞。”北京大学谢义炳教授撰文说:“能量天气分析及预报方法,揭示了强烈天气的前兆现象,找到了行之有效的预报指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叶笃正在总结近年来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的进展时指出,能量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981年8月,长江上游地区出现洪峰,严重威胁葛洲坝枢纽工程。如果上游地区继续有大雨,那就必须采取分洪措施。据估计,如采取分洪措施,仅搬迁费一项国家就要花上亿元。在这紧急关头,国务院领导同志询问气象局:“有无大雨?要不要分洪?”中央气象台进行了紧急会商。雷雨顺等同志根据能量天气分析方法,作出了正确判断。值班员依据实际情况和雷雨顺等同志的意见,果断地作出了“两日内长江上游无大雨”的决断,使中央领导同志放心了,荆江分洪区的40万人民、60万亩土地避免了分洪造成的损失。
1982年汛期,几场特大暴雨,使黄河水位超过警戒线。据有关方面估计,如果河水溢出河道,将给国家造成100亿元的损失,但由于水利、防汛、气象、水文等部门通力合作,有效控制了黄河水情。气象部门在这次黄河防汛中作出了准确及时的预报,是同雷雨顺等创造的能量天气学预报方法分不开的。
为了使能量天气学预报方法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部门推广使用,雷雨顺与其他同志一起,先后到22个省市去讲学和协作。按理“能量天气学预报方法”是他们刻苦钻研的结晶,用一个讲稿讲就行了,但他不。每到一地,先要了解听课人员的程度以及要求,然后重新备课。为了备课,当地安排的游览活动他不去,晚上放电影他不看。一次,他应陕西省气象局邀请去讲课,正碰上他住在西安市的岳母病危。气象局给他派小车他不要,只借了辆自行车,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侍候老人,夜里返回住处继续备课。第二天他处理完丧事,第三天又登上东去的列车,赶往河南省去讲学。现在,能量天气学预报方法已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气象部门开花结果。原国家农委和国家科委又授予这一科研成果“农业科技推广奖。”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雷雨顺想的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在气象事业上多做贡献。他常对组里的同志讲:“人嘛,名利要少点,志气要高点”。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工资待遇他不计较,名誉地位他不伸手,有了称赞他总是把绝大部分分给别人,写的文章也总是把别人的名字写在自已前面……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他自从晋升为副研究员以后,更以拼搏精神投入工作。远的不讲,仅1982年的前10个月,他就做了那么多的工作:1月份,他主持了《全国强对流天气论文集》的编辑工作。2月份,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澳大利亚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第八次届会。3月,在丹东参加了北方暴雨技术组织会议。4月,去吉林讲学。5-9月,他应新疆、陕西气象局之约,完成了30余万字的《降水及其天气学研究》和《能量天气学讲义》编写工作。9月中旬,他还去洛阳参加暴雨技术总结鉴定会。9月底,负责接待一位美籍华人教授来讲学。10月他为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做准备,要从160篇论文中选出40篇交给会议主持人审定,以便在年会上进行交流。
10月25日年会在成都开幕,雷雨顺突然晕倒,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癌。11月4日,雷雨顺经医生护送返回北京,住进北京结核病医院治疗。在病床上,他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搏斗。每次领导和同志们去看望他,他总是乐观、自信,从不谈自己、不谈家庭,所关心的仍然是工作、事业,事业、工作。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国家气象局领导说,他的一切都是党多年培养的结果,自己对党的事业还没有什么贡献。出院后一定要为国家的四化建设多出力,为我国气象事业的现代化贡献毕生精力。他叮嘱助手,要抓紧做好第一类强风暴的资料统计,出院后他要接着干。课题组的同志去看他,他建议大家加强合作,齐心协力攻下“降水天气动力学研究”课题,为暴雨预报开拓新的途径。院里学习十二大文件,他叫人要来了复习提纲,并要人转告党支部,“我出院后参加第五期十二大文件学习班”。
在国家气象局党组、气象科学研究院党委的亲切关怀、全力支持下,经过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雷雨顺的病情有了转机,饮食稍有增加,睡眠略有延长。他兴奋地告诉看望他的同志:“我又可以拿笔啦!”近来,他又写起了《关于特大暴雨的天气动力学分析》。他在文章的扉页上写道:决心仍攀暴雨动力新高峰,严谨深入钻研献出好方法,关心众人齐力攻关创新风!
1983年1月6日国家气象局机关党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1月12日,国家气象局党组作出了“关于在全国气象部门开展学习雷雨顺活动的决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地方报纸宣传了雷雨顺同志的先进事迹,他不愧为全国气象战线学习的榜样。
雷雨顺同志住院期间得到了有关党、政领导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怀、爱护。全国气象部门及战斗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学生、干部和知识分子,纷纷来信来电慰问,献医献药,殷切地期望他重新战斗在气象科研战线上。以北京结核病医院为代表的医务界对他精心治疗,作出了最大努力,但终因癌症迅速转移,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于1983年2月16日16时57分不幸逝世,终年48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2 22: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