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乡源氏始于北魏秃发鲜卑源贺,是源氏族人。
源姓起源
据考证,源姓始于北魏秃发鲜卑源贺,是鲜卑的后裔。其祖先在南北朝时从呼伦贝尔西迁到青海一带,建立南凉国。南宋咸淳甲戌年由先人源潜夫自南雄珠玑巷迁居霄乡,定居已700多年。在霄乡1867年所建源氏大宗祠中还存有源氏源远流长的对联:“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发源传北魏,晋爵纪西平”。80多年前建的近湖源公祠也有“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的对联。1997年,源氏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谱》。从中查知“源族受姓始于北魏……”进一步证实了霄乡源氏确为鲜卑后裔。
据考证,《魏书》、《北齐书》、《隋书》、《唐书》中所记源氏族人,即为鹤山源氏祖先。《魏书·源贺传》载:“源贺,自署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也。傉檀为乞伏炽磐所灭,贺自乐都来奔。贺传容貌,善风仪。世祖(拓跋焘)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西平侯,加龙骧将军。谓贺曰:‘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拓跋焘认为秃发鲜卑与自己同源,故赐“源”姓于贺,意为秃发与拓跋焘同源。据考,源氏祖先秃发鲜卑乃拓跋鲜卑的另一支。“秃发”实为“拓跋”之音转。其始祖秃发匹孤即拓跋力微之兄。匹孤是源贺的九世祖,约在公元二世纪初自塞北迁到黄河以西的甘肃和青海一带。其弟力微于公元258年进入盛乐城(今和林格尔),逐渐发展王权,338年始称代王。386年拓跋王改称魏王,即皇帝位,国号魏,即北魏王朝。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
史书记载,匹孤死后,由“子寿阗统任。”继续在黄河以西地区为王。寿阗之孙五世祖树机能壮果多谋略,晋泰始中(265—274),杀秦州刺史胡烈与万斛堆……后为部民没骨所杀,从弟务丸统任。务丸曾孙思复犍,部众稍盛,即乌孤父也。 思复犍有3子,即乌孤、利鹿孤、傉檀。乌孤于397年建国南凉,年号太初,都西平(今西宁)。乌孤有2子虎台、倮周。乌孤死后,由“北凉州牧、西平公利鹿孤统任。”改年号为建和。“利鹿死后,傉檀统任,私署凉王,定都于乐(今属青海)。傉檀有一子,即贺源。” 如前所述,南凉被乞炽磐灭掉后,源贺投奔北魏平城,世祖拓跋焘授姓“源”,始有“源”姓。源贺有勇有谋,初被赐西平侯,常带兵攻打硬仗,且每战必胜,在维护北魏政权稳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源贺年老时几次奏请皇帝,想辞去官职,都没有获准。卒于北魏太和三年(497),年73岁。 源贺有3子,即源延、源思礼、源奂。“长子延……赐爵武城子,西冶都尉。”死后“赠凉州刺史,广武侯,日简。子鳞袭。”“延弟思礼,后赐名怀。”所以又名源怀。景明二年(501年)为尚书左仆射。卒于正始三年(506年)。源奂为长乐太守,无子。源怀有7子,即源规、源荣、源徽、源玄凉、源子雍、源纂、源子恭。源规及子源肃、源绍、源文远皆世袭官职,无官。源荣、源徽、源玄凉亦有官职,无传,记载无子。源纂曾任凉州大中正等职,“建义初(528年),遇害河阴,年三十七。”源纂子源雄,隋朝为官,“西平乐都人也。祖怀,父纂,为魏陇西王。”其孙源崇“官至仪同,大业中(605—617年)……与贼力战而死。”源子雍曾被“封乐平县开国公等职,后来子雍战败被害,年四十……永安中(528—530年),重赠司空。”源子雍儿子源延伯、源士则、源士正、源士规。源延伯“初为司空参军事。后随子雍北伐。与葛荣战殁,年二十四。”源延伯之孙名孝孙“齐受禅、爵列降。”源子恭曾任“司徒祭酒、尚书北主客郎中”等职。“永熙中(532—534年),为史部尚书。”有子源彪、源文瑶、源文盛、源文举,皆有官职。其中源彪“字文宗,子恭存日,转授
临颍县开国侯。武定末(552年),太子洗马。” 源彪子“源师字践言,河南洛阳人也,父文宗,有重名于齐。”隋开皇中(581年)尚书比部、考功侍郎。大业初(605年),卒于大理少卿。源师“有子源昆玉”、源直心。源直心“高宗时为司刑太常伯,坐事配流岭南而卒。” 源直心子源乾曜,《全唐诗》载“相州临漳人。举进士。累迁谏议大夫。开元初,拜少府少监。后拜尚书左丞相。终太子少傅。” 源乾曜的儿子源挈官为郑尉,另一儿子源弼初为河南府参军,后为绛州司功。 源乾曜的重孙源尚裕,“亦有令誉,历职清谨……与杨滔、刘令植等同删定《开元新格》。历刑部力部工侍郎、尚书左丞、累迁郑州刺史,称为良更、寻卒。” 源尚裕有子源洧,唐“天宝中(742—756年)为给事中、郑州刺史……及安禄山反(755年),既犯东京,乃以洧为江陵郡大都督府长史……本州防御守捉以御之,洧至镇卒。”
《旧唐书》记载:“源休,相州临漳人,京兆尹光兴之子。”卒于 中年间(780年)。记载中做过京兆尹的只有源乾曜,而且也是相州临漳人,但源乾曜没有光兴之名。从他们所处年代分析,源乾曜与源休不可能是父子关系,源休可能是源乾曜的孙子或重孙。源休是唐朝大官,企图谋夺唐皇之位,事败为唐德宗所杀。当时姓源的人被株杀,有人侥幸逃走了。此时约公元800年。二十四史唐朝以后没有记载源姓,这与史书只记载有官职和有名份的人和事的情况是相符的。唐朝以后,鲜卑后裔源氏宗族从此销声匿迹,隐居民间,为人不知。但是在民间的史料中还可以找到源氏的踪迹。源氏族人后来大都以经商为主,以后又遇青苗之害,源氏族人受到迫害,他们再次逃亡,来到南雄珠玑巷。到了
宋朝,由于官府要血洗珠玑巷,源氏族人再次逃亡,他们在一人叫源潜夫的人带领下,最后定居于新会古劳都坚城村,即现在的广东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源潜夫成了霄乡的创始人。霄乡《源氏大宗族谱》中记载,南宋咸淳年间,源氏已在广东居住,并由广东北部的南雄迁至霄乡,一直延续至今。
源氏历史
源氏族人善于经商,清末至民国流行一种保健饮料“源吉林甘和茶”,是霄乡人源吉荪、源文瑞父子创制的。他们于1892年在佛山设厂制药茶,产品行销两广、两湖、闽浙、港澳、东南亚、北美等埠,成为著名的百年品牌。
源氏寻祖
霄南村委会由两大自然村组成,分为8个村民小组,名称如下:东丰、新中、坑尾、七九、高水、东门、北门、礼奎、八个小组,有源、杨、温、易、吴、钟、何七个姓氏,其中源、杨、温、人数比较多,到该地有700多年历史,特别“源”氏上一全在《百家姓》中都没有记载的姓氏,迁居龙口镇霄乡有700多年的源氏家族,固近三年考证为鲜卑族后裔而受到关注,源氏有闻名海内外的源吉林甘和茶。
今天,鲜卑族虽已消亡,全中国都没有鲜卑人了。但源氏族人知道了自己的血统来自鲜卑这个古老民族后,寻根意识便越来越强。
在霄乡开诊所的医生源可就55岁,他对家族历史颇有研究。多年来,他在行医中四处搜集源氏族人的资料,向可能有源氏族人的江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发过不少信件。几年前,源可就与其他源氏兄弟自费到南雄珠玑巷寻根,虽然找不到传说中的祠堂,但他们并不灰心,希望多了解鲜卑族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源可就在寻根溯源时发现,霄南村内清朝所建源氏大宗祠存有“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发源传北魏,晋爵纪西平”等对联,新中国成立前建的近湖源公祠则有“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的对联。1997年,源氏族人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谱》,从中查到“源族受姓始于北魏”等记载。由此,源可就认为源氏应为北魏拓跋鲜卑后裔。
1999年5月13日至26日,源可就受全村源氏族人的委托,专程到鲜卑族的发源地——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嘎仙洞寻要祭祖。
鄂伦春旗阿里河西北10公里处有一大山洞,名叫嘎仙洞,洞长100米,宽27米,洞边有一铸文,201字,详细记载公元443年北魏皇帝派大臣李敞来这里祭祖的经过,用的是汉字,因为鲜卑族没有文字。这个发现,证实了此处是距今1500多年前鲜卑族的发源地。
在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馆长田刚的陪同下,源可就来到嘎仙洞祭祖。田刚表示,源可就准确证实自己属鲜卑族后裔,是广东第一个到嘎仙洞祭祖的。随后,源可就来到满洲里附近的
鲜卑古墓群拜祭和参观,详细了解鲜卑的历史文化生活。呼伦贝尔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东胡及其后裔拓跋鲜卑就起源于大兴安岭。拓跋鲜卑由这里开始发展壮大,进而南迁,公元386—534年,拓跋鲜卑在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为当时我国的
民族大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
源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