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酚酸,又名麦可酚酸,【E-4-甲基-6-(1,3-二氢-7-甲基-4-羟基-6-甲氧基-3-氧代-5-异苯并呋喃基)-4-己烯酸】,化学式(分子式):C17H20O6,是一种乳白色粉末,溶于甲醇、乙醇,微溶于醚、氯仿,难溶于苯、甲苯,几乎不溶于冷水,
霉酚酸酯作为主要的
免疫抑制剂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移植器官急性排异反应。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霉酚酸
中文别名 麦可酚酸
英文名称 mycophenolic acid from penicillium brevi-compactum
英文别名 mycophenolic acid from penicillium*brevi-compactu; Mycophenolic acid
分子式 C17H20O6
编号系统
CAS号:24280-93-1
MDL号:MFCD00036814
EINECS号:246-119-3
BRN号:1295848
PubChem号:24896987
物性数据
性状:粉末
熔点(ºC):141
闪点(ºC):88
溶解性:溶于甲醇,乙醇;微溶于醚,氯仿;难溶于苯,甲苯;几乎不溶于冷水。
分子结构数据
2、摩尔体积(m3/mol):248.1
3、等张比容(90.2K):674.8
4、表面张力(dyne/cm):54.6
5、极化率(10-24cm3):32.94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3.2
2.氢键供体数量:2
3.氢键受体数量:6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6
5.互变异构体数量:4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93.1
7.重原子数量:2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486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1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常温常压下稳定
贮存方法
2-8℃
药理作用
霉酚酸酯作为主要的
免疫抑制剂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移植器官急性排异反应。
霉酚酸酯在体内通过转化为霉酚酸而发挥免疫抑制活性。在不同的移植群体中,均可发现个体之间霉酚酸
药代动力学的巨大差异,并且体内、外因素会影响其药代动力学。
霉酚酸酯(MMF)是霉酚酸(MPA)的2-吗啉代乙基酯类衍生物。MPA能够非竞争性地结合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IMPDH),后者是T、B
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鸟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关键酶。在目前的国内外器官移植中,MMF已得到广泛应用。
用途:来源于Penicillium stoloniferum及类似菌株的一类抗生素/抗菌药。能在体内通过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的作用阻断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阻止T细胞,淋巴细胞的分裂及B细胞中抗体的形成从而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因子。在分子生物学中用于筛选含
大肠杆菌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细胞。
药代动力学
吸收
Bullingham等认为,无论口服或静脉给药,MMF均能快速且广泛地被机体吸收,并在循环前完全代谢为其活性产物MPA。两种给药途径的MPA药时曲线基本相似。平均MPA达峰时间(tmax)约为1h。平均MPA半衰期(t1/2)约为17h,提示每日两次用药较为适当。两种给药途径的MPA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无显著性差异,约为105mg.h/L。
代谢
MPA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酸转移酶(UGT)代谢为无活性的霉酚酸
葡萄糖苷酸(MPAG)。肝脏是UGT最活跃的脏器,也是MPA代谢的主要场所。
Bullingham等发现用药后1h内,MPAG的血浆浓度低于同一时刻的MPA浓度,但随后却高出数倍。平均MPAGt1/2与MPA相近,而总MPAGAUC高出MPA四至五倍,相应地其平均
血浆清除率比MPA低四至五倍。比较MPAG和MPA图形的早期阶段,两者形状相似,只是前者较后者延迟并且增宽。
90年代末,Shipkova等在移植受者血液内分离出MPA的其它两种代谢产物:霉酚酸酰基
葡萄糖苷酸(AcMPAG)和霉酚酸苯基葡萄糖苷酸(MPAG1s)。MPAG1s对IMPDH无抑制作用,不参与免疫反应;而在体外实验中,AcMPAG被发现可以抑制重组人II型IMPDH(rh-IMPDH-II),并可抑制
淋巴细胞增殖(3,4)。另一方面,AcMPAG能够与
血浆蛋白以及其它大分子共价结合,这被认为是它们免疫与毒性的机制。
肠肝循环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在肝细胞表面表达,其功能是将内源性结合物以及药物代谢产物排泄入胆汁。Kobayashi等证实MPAG的胆汁排泄必须依赖MRP2才能完成。游离MPA(fMPA)也是MRP2的作用底物,但似乎MRP2优先选择MPAG而不是MPA。
当胆汁进入小肠,MPAG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为MPA并被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此过程即为MPA的肠肝循环(EHC),在药时曲线上表现用药后6-12h出现的第二峰(峰值较第一次小)。目前已证实,EHC可使MPA-AUC平均增加37%。
研究表明,MPAEHC效应显著影响MMF的体内代谢过程,机体内影响胆汁分泌和胆汁排泄的因素,如结肠炎、腹泻和抗生素等可改变肠道吸收功能和/或肠道菌丛的数量,均可能使MMF的体内代谢过程发生显著变化。
清除
MPAG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入尿液。口服放射线标记的MMF可完全寻回给药的剂量,其中93%出现在尿液中,6%于粪便中,大部分以MPAG的型式由尿液排出,极微量以MPA的型式由尿液排出。
Shaw等认为三种因素调节MPA清除率:(1)肝脏、胃肠道的UGT;(2)MPA-EHC;(3)MPA游离度。可以引起MPA清除率发生巨大改变或与之有关的因素包括: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伴随免疫抑制剂如CsA和皮质类固醇、移植后时间。另一个可能的因素为种族差异。
游离MPA
MPA与白蛋白的结合率约为97%,稳定的移植患者fMPA占总MPA的1-3%,对IMPDH的抑制以及对于丝裂原刺激的
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均依赖于fMPA浓度,与白蛋白结合的特性以及患者自身因素会显著改变fMPA和fMPA-AUC。Shaw等认为测定游离MPA浓度以及总MPA浓度有助于衡量MPA的暴露度,以下因素可显著降低MPA与白蛋白的结合率:(1)肾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差的患者;(2)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3)肝移植术后早期的患者;(4)低白蛋白和/或高胆红素的患者。
在一项小儿肾移植的研究中发现,fMPA-AUC是引起MMF相关副作用的重要因素,大于0.4mg.h/L时
白细胞减少症或感染的风险增加。
知识介绍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结构差异甚大,β-内酰胺类各药与母核相联接的侧链不同可影响其亲脂性或亲水性。有效药物必需能进入菌体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靶位PBPs。影响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
① 药物透过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或阴性菌脂蛋白外膜(即第一道穿透屏障)的难易
③ 对抗菌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性。根据这些因素。
风险术语
R22 Harmful if swallowed。吞食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