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裕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
霍裕平,1937年8月16日出生于北京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经历
1937年8月16日,霍裕平出生于北京,籍贯湖北黄冈。
1959年9月,霍裕平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5年4月,霍裕平调入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8年,霍裕平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79年9月,霍裕平前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至1980年8月)。
1981年10月,霍裕平担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至1983年10月)。
1983年5月,霍裕平担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同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至1995年12月)。
1993年11月,霍裕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3月,霍裕平调入郑州大学工作,之后领导建立了材料物理实验室和离子束生物工程实验室,并先后担任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和实验物理三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1998年,霍裕平被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
2002年,受国家科技部委托,霍裕平主持了“中国参加ITER计划”的科学技术评估。
2003年,霍裕平被任命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2007年8月24日,霍裕平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二十八次专题讲座,他主讲的题目是《受控热核聚变能的研究与发展》。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自1982年起,霍裕平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核聚变研究工作,并参与领导国家的核聚变研究。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大型超导托克马克HT-7的建设,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HT-7U计划的主要建议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霍裕平与实验物理学家孟宪振合作,发展了强耦合共振系统的理论,解决了稀土离子引起铁氧体铁磁共振诸多特异反常的现象。1964年,霍裕平首先预言了激光输出存在不稳定区域。七十年代初,与杨国桢等合作,将泛函分析方法引入光信息学中,讨论了现代光学设计的基本问题:用全息光学系统实现任意光学变换的可能性,并发展了一些可能的具体设计途径。七十年代末,在有关“等离子体的静态稳定性”研究中,提出了“降低受控热核装置设计精度的可行途径”,并用于大型托克马克装置的物理设计中。1977年,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物理设计,其后国际上也陆续采用了这种观点。九十年代初,领导和组织了世界第四个大型超导托克马克的建设。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霍裕平, 杨国桢, 顾本源. 用光学方法实现幺正变换及一般线性变换——(Ⅰ)可能性的分析[J]. 物理学报, 1975, 24(6):438-447.
霍裕平, 杨国桢, 顾本源. 用光学方法实现幺正变换及一般线性变换(Ⅱ)——用迭代法求解[J]. 物理学报, 1976, 24(1):31-46.
霍裕平. 环电流器的局部稳定条件及多极场的影响[J]. 物理学报, 1976, 25(5):399-408.
霍裕平. 等离子体的静态稳定性[J]. 物理学报, 1977, 26(2):149-154.
霍裕平, 杨国桢, 顾本源. 光学一般性变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 中国激光, 1978, 5(Z1):43-44.
霍裕平. 用光学方法实现么正变换及一般线性变换(Ⅲ) 优化方法及有关问题[J]. 物理学报, 1978(5):487-495.
霍裕平. 用光学方法实现么正变换及一般线性变换(Ⅳ) 图形识别及投影算子[J]. 物理学报, 1980, 29(2):153-160.
霍裕平, 谢纪康. 用RHF在HT-6B托卡马克上研究等离子体的约束和锯齿振荡行为[J]. 中国核科技报告, 1989(S3):69-80.
霍裕平. 关联函数的长时间渐近行为——波对弛豫过程的影响[J]. 物理学报, 1980, 29(1):73-92.
霍裕平. 变参数自由电子激光器中电子的随机运动[J]. 物理学报, 1982(10):1337-1347.
霍裕平, 张澄. 化学反应体系中涨落的时间空间关联(Ⅱ)——非线性系统的临界行为[J]. 物理学报, 1982, 2(3):359-385.
霍裕平. ITER计划与我国磁约束核聚变[C]// 第十三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 0.
霍裕平, 郭建中, 贾瑜, et al. 基础物理教育的内容与教材的现代化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11):4-7.
1984年霍裕平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培养
霍裕平对青年人提出建议:在国际合作中切忌妄自菲薄,要对自己的科研实力有信心并能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做具体科学研究工作,也要抽出足够的时间整理科研思路,要能够贡献出推动聚变研究发展的新见解。
霍裕平在陕西师范大学牵头进行了大学基础物理教学改革,专门组织编写师范类《大学物理》新教材。
1996年,霍裕平到郑州大学后,他亲自将凝聚态物理学科调整为材料物理学科,建设以研究铝合金为主的金属物理方向,在霍裕平的领导下,郑州大学物理系成为物理学科博士点、国家凝聚态物理重点学科、物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霍裕平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高技术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81年至1987年兼任安徽省政协常委。担任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霍裕平的父亲霍秉权(1903年—1988年)是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首批从事宇宙射线、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物理学家之一,并参与筹建郑州大学。他的弟弟霍裕昆是复旦大学教授。
人物评价
霍裕平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所)二十余年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轨迹,曾领导和组织了中国首个超导托卡马克HT-7的建设,为等离子体所聚变研究事业开拓了创新之路,为等离子体所今天的繁荣和发展、也为中国磁约束聚变研究走向世界前沿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评)
霍裕平院士有很高的物理理论造诣,是中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他深入研究了高温等离子体的物理过程,促使聚变—裂变混合堆纳入国家高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用光学方法快速处理图象的可能性,他还首次系统地解释了稀土离子对铁磁共振的影响,推动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郑州大学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5 17:3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