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冻
一种农业气象灾害现象
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霜冻通常出现在秋、冬、春三季。它与“霜”不同,“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有霜冻时并不一定是霜。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
简介
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在冬春季,多为寒潮南下,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引起;或者受寒潮影响后,天气由阴转晴的当天夜晚,因地面强烈辐射降温所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雪上加霜”。温度低于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霜冻”、“霜”与“霜降”节气不是一回事,它们分别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霜”是指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白色冰晶;“霜冻”是指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现象;“霜降”节气是指反映气温骤降节令。
入秋后的气温随冷空气的频繁入侵而明显降低,尤其是在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辐射散热增多,地面和植株表面温度迅速下降,当植株体温降至0℃以下时,植株体内细胞会脱水结冰,遭受霜冻危害。通常把秋季第一次发生的霜冻称为初霜冻,因为初霜冻总是在悄无声息中就使作物受害,所以有农作物“秋季杀手”的称号。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霜冻生长季节里固植株体温降低到0℃以下,而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霜冻与气象学中的霜在概念上是不一样的,前者与作物受害联系在一起,后者仅仅是一种天气现象(白霜)。发生霜冻时如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就可能不会出现白霜。出现白霜时,有的作物也不会发生霜冻。
我国地域广阔,初霜冻日出现日期也大不相同。新疆北部、内蒙古及东北北部地区9月中旬出现初霜冻;东北大部、华北北部、西部及西北地区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出现;11月上旬初霜线南移至秦淮一带;11月下旬到达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12月上旬到达南岭;华南中北部初霜冻则在12月下旬到1月中旬之间出现。
类型
根据霜冻发生的季节不同,可分为春霜冻和秋霜冻二种:
1 春霜冻又称晚霜冻,也就是春播作物苗期、果树花期、越冬作物返青后发生的霜冻。随看温度的升高,晚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降低,强度也减弱,但是发生得越晚,对作物的危害也就越大。
2 秋霜冻又称早霜冻,秋收作物尚未成熟,露地蔬菜还未收获时发生的霜冻。随着季节推移,秋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提高,强度也加大。
此外,霜冻一般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混合霜冻。
平流霜冻:由北方强冷空气入侵酿成的霜冻,常见于长江以北的早春和晚秋,以及华南和西南的冬季,北方群众称之为“风霜”,气象学上叫做“平流霜冻”。
辐射霜冻: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强烈辐射散热而出现低温,群众称之为“晴霜”或“静霜”,气象学上叫做辐射霜冻。
混合霜冻:先因北方强冷空气入侵,气温急降,风停后夜间晴朗,辐射散热强烈,气温再度下降,造成霜冻,这种霜冻称为混合霜冻或平流辐射霜冻,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霜冻。一旦发生这种霜冻,往往降温剧烈,空气干冷,很容易使农作物和园林植物枯萎死亡。所以这类霜冻应特别引起注意,以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危害
危害机理
1、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细胞间隙建的水分形成冰晶,细胞内原生质与液泡逐渐脱水和凝固,使细胞致死。
2、解冻时细胞间隙中的冰融化成水很快蒸发,原生质因失水使植物干死。
园林植物的危害
霜冻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主要是使植物组织细胞中的水分结冰,导致生理干旱,而使其受到损伤或死亡,给园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对农作物的危害
玉米、大豆、棉花等秋收作物在成熟前对霜冻非常敏感。以玉米为例,如果在灌浆期遭受早霜冻,不仅影响品质,还会造成减产。当气温降至0℃时,玉米发生轻度霜冻,叶片最先受害。玉米灌浆的养料主要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受冻后的叶片变得枯黄,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减少。由于养料减少,玉米灌浆缓慢,粒重降低。如果气温降至零下3℃,就会发生严重霜冻,除了大量叶片受害外,穗颈也会受冻死亡。这样不仅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而且还切断了茎秆向籽粒传输养料的通道,灌浆被迫停止,常常造成大幅减产。初霜冻出现时,如果作物已经成熟收获,即使再严重也不会造成损失。
几种区分
霜和霜冻
霜和霜冻是秋冬季节的天气现象。霜、霜冻与霜降节气不是一回事,“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并且,在气象学上,“降霜”这个概念是没有的,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是一种天气现象,而霜冻是指在比较温暖的日子里(日平均气温在10℃或以上),气温突然下降,当气温在短时间内下降到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气温以下时,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的现象。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但是,由于出现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霜是由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即气层中地物表面温度或地面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一些传热性能不好的物体上凝华成的白色冰晶。其结构松散。一般在冷季夜间到清晨的一段时间内形成。形成时多为静风。霜在洞穴里、冰川的裂缝口和雪面上有时也会出现。 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0℃以下。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发的热量已很多,而获得大气辐射补偿的热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
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既农业气象学中是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气温降至零度以下而造成作物受害的现象。出现霜冻时,往往伴有白霜,也可不伴有白霜,不伴有白霜的霜冻被称为“黑霜”或“杀霜”。晴朗无风的夜晚,因辐射冷却形成的霜冻称为“辐射霜冻”。冷空气入侵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霜冻”。两种过程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辐射霜冻”。无论何种霜冻出现,都会给农作物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冻雨区别
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把冻雨又叫做“下冰凌”,北方地区称它为“地油子”。雨滴与地面或地物、飞机等物相碰而即刻冻结的雨称为冻雨。这种雨从天空落下时是低于0°C的过冷水滴,在碰到树枝、电线、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会在这些物体上冻结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一层冰壳,有时边冻边淌,象一条条冰柱。这种冰层在气象学上又称为“雨凇”或冰凌。
冻雨是过冷雨滴或毛毛雨落到温度在冰点以下的地面上,水滴在地面和物体上迅速冻结而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冰层,这种冰层可形成“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的壮美景象。如遇毛毛雨时,则出现粒凇,粒凇表面粗糙,粒状结构清晰可辨;如遇较大雨滴或降雨强度较大时,往往形成明冰凇,明冰凇表面光滑,透明密实,常在电线、树枝或舰船上一边流一边冻,形成长长的冰挂。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中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及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辽宁省南部等地,其中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雨水从空中落下来结成冰,能致害吗?能,这种冰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仅有害,而且危害不浅。
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初霜冻和终霜冻
每年入秋后第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初霜冻;每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终霜冻。
白霜和黑霜
白霜:当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气温低于0℃,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面的物体上凝华,形成一层白色的冰晶现象。
黑霜:有的时候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但由于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地面没有结霜,这种现象称为黑霜。
预防方法
灌水法
灌水可增加近地面层空气湿度,保护地面热量,提高空气温度(可使空气升温2℃左右)。由于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田间温度不会很快下降。至于小面积的园林植物还可以采用喷水法,其方法是在霜冻来临前1小时,利用喷灌设备对植物不断喷水。因温比气温高,水在植物遇冷时会释放热量,加上水温高于冰点,以此来防霜冻,效果较好。
遮盖法
就是利用稻草、麦秆、草木灰、杂草、尼龙等覆盖植物,既可防止外面冷空气的袭击,又能减少地面热量向外散失,一般能提高气温1-2℃。有些矮秆苗木植物,还可用土埋的办法,使其不致遭到冻害。这种方法只能预防小面积的霜冻,其优点是防冻时间长。
熏烟法
是用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废机油、赤磷或其它尘烟物质,在霜冻来临前半小时或1小时点燃。这些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而烟雾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一般能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提高1-2℃。但这种方法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且成本较高,污染大气,不适应于普遍推广,只适用于短时霜冻的防止和在名贵林木及其苗圃上使用。
施肥法
在寒潮来临前早施有机肥,特别是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吸热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在继续腐熟的过程中散发出热量,提高土温。入冬后可用暖性肥料壅培林木植物,有明显的防冻效果。暖性肥料常用的有厩肥、堆肥和草木灰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要掌握好本地的气候规律,应在霜冻来临前3-4天施用。入冬后,可用石灰水将树木、果树的树干刷白,以减少散热。
室内防冻
拱棚预防
1.在刚定植处于幼苗期的塑料拱棚内加挂防冻幕(沿拱棚四周进行悬挂),或在大拱棚内加盖小拱棚;或在植株上直接铺盖一层地膜;也可每天下午5点以后用塑料营养钵、花盆、泥碗等将幼苗扣住,进行保温,预防霜冻。上午9点以后气温回升后逐渐撤去覆盖物。2.在刚定植处于幼苗期的塑料拱棚内灌水,水量以半沟为宜,增加棚内湿度。
3.对尚未定植的塑料拱棚,以保温为主,待天气晴好且在无霜冻,棚内地温稳
定通过14℃以上,选择晴天上午再定植幼苗。4.在定植幼苗的塑料拱棚内,在凌晨4点-5点燃放百菌清、腐霉利嘧霉胺等烟雾剂,防病、增温、降湿,每亩用量200克~250克。
日光温室
1.节能日光温室要做好保温工作,坚持早揭晚盖草苫,及时关闭风口,确保植株生长适宜的温度。2.育苗温室加强保温、增温措施,管护好准备定植的幼苗,防止老化。
3.在日光温室内燃放百菌清、腐霉利、嘧霉胺等烟雾剂,防病、增温、降湿。傍晚盖草苫后点燃熏烟,每亩用量200克~250克。使用时,把烟雾剂均匀摆放在温室后部过道上,由内向外依次点燃,次日通风2小时后才可进入棚内。
4.降雪(雨)或连阴的白天要揭开草苫,让蔬菜接受散射光。降雪(雨)天让雪(雨)直接落在棚膜上,避免雪(雨)落在草苫上增加重量,引起棚体坍塌。
农业管理
1.霜冻低温及连阴天突然转晴后,塑料拱棚要及时放风降温,防止高温植株打蔫。2.连阴天突然转晴后日光温室采取放半苫、放花苫的办法避免温度急骤上升使植株打蔫,等植株恢复生长后再全部揭开。
3.及时喷洒清水或0.2%尿素水溶液或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增加植株的抗性。
灾后补救
田间
要积极加强田间管理。蔬菜上,已发生冻害的幼苗,应在晴天进行清除受冻残体,注意茄果类蔬菜灰霉病、早疫病的发生与防治。可用50%扑海因1000倍、15%绿佳宝1000倍、28%灰霉立克500-1000倍喷施。同时,结合防治病毒病和蚜虫,病毒病可用抑毒星、菌毒杀星等,蚜虫可用吡虫啉类药剂防治。对未受冻害的幼苗,也要抓住晴天按上述方法普遍施药一次。连续阴雨天气,无法施药,可使用20%百腐烟熏剂,按大棚空间0.2-0.3克/立方米的用量进行烟熏,注意弱苗及小棚内不能用。
果园
果园可采取以下措施:1、花期受冻后,在花托未受害的情况下,喷赤霉素,可以促进单性结实,弥补一定产量损失。2、实行人工辅助授粉,促进坐果;喷施0.3%硼砂+1%蔗糖液,全面提高坐果率。3、加强土肥水综合管理,养根壮树,促进果实发育,增加单果重,挽回产量。4、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果树遭受晚霜冻害后,树体衰弱,抵抗力差,容易发生病虫为害。因此,要注意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以尽量减少因病虫害造成的产量和经济损失。
农技推荐
秋霜预测
一是通过调查了解多年的初霜来临情况,它出现的规律,包括平均、最早、最晚出现的日期,它形成的原因,出现的天气条件,再就是掌握地形受害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总结一些当地的看天经验,如“晚秋吹北风,日头火样红,日落红霞现,风停霜必浓。”这种情况出现的是混合型霜冻;“寒夜风云少,霜冻快来了”,这是辐射霜;还有“雪打高山,霜打洼”,是指地形而言等等。
霜冻预防
其一,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根据霜冻来的早晚,无霜期的长短,选取早熟品种,避开霜冻时间。
其二,在播种方面,可采取适当深播,合理密植,多施磷钾肥,精耕细作,改良土壤等方法。
其三,采用常规方法,如喷灌、放烟雾等。
其四,科学种田,扩大地膜种植面积,它不但保温保湿,还能提高地温。
其五,喷洒促早熟农药,使作物早熟。
参考资料
霜冻.天气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20:4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