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二十四节气之一
霜降(First Frost)又名严霜、霜刀、霜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霜降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之间的一天到来。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中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节气由来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其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之间的一天到来。霜降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太阳直射点已经越过赤道,继续往南,夜晚变长,白天变短,离冬天更近了。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怎称为霜降呢,其实“霜降”这个名字只是用来比喻这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
从字面意思来看,霜降是霜从上降下来。“降”的甲骨文字形中一边是山,一边是两个倒写的“止”,即脚尖朝下的脚,造字本义是人从山上往山下走。霜降,顾名思义就是霜从上往下的运动,也就是霜从天降。霜从天降的意象很美,但霜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露结为霜”的。
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气象学中也并没有“霜降”的概念,一般来说,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作“早霜”或“初霜”,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天文历法
霜降,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上古时代以“斗柄指向”划分节气,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戌位(西北方),为霜降节气。汉至明末,以“平气法”(时间平均法)划分节气,用圭表测日影确定冬至日,以冬至为起始,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霜降约在冬至后300天。
气象变化
霜降时节,大地上的寒气开始凝聚,早晚变冷,有时夜晚气温会骤降到0℃以下,水蒸气在地面或草木上凝结成细微的小冰晶,有的就形成了白色霜花,中午天气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
霜降期间,一般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湿空气已被边缘化,带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许多天气退出,天气相对更为简单。在立冬前后,往往出现较强的大风降温天气,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跨入了冬季
物候现象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一侯
一候豺乃祭兽,“豺”指豺狼。霜降时,豺狼捕获猎物后,将猎物陈列在地上,然后吃掉。这就像人类用收获的新谷祭祀上天一样,豺狼这样的行为好像在感恩天地“赐予”了它们食物。继一月雨水獭祭鱼和七月处暑鹰乃祭鸟之后,豺狼也开始了一年里的黄金捕猎期,这时春夏繁殖出的鸟兽已经长成,猎物丰富,加上叶落草枯,便于捕猎,豺群捕杀的猎物多得吃不完。古人把动物大肆捕杀的行为作为狩猎季节开始的参考。《礼记·王制》记载:“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汉书·货殖传》:“豺獭未祭,置网不布于野泽;鹰隼未击,矰弋不施于溪隧。”獭祭鱼之后,山林管理人员才能去捕鱼,豺祭兽后,才能打猎,鹰击鸟后,才能捕鸟。古人借由这些捕食者的行为来判断是否到了捕猎季节以及猎物是否充足,体现出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侯
霜降二候,草木开始枯黄败落,叶落归根。树木和种子将在严寒中等待来年春天的召唤,在雨水二候重新萌动。《礼记·王制》记载:“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礼记·月令》:“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草木黄落后,虞人便可进山砍树,伐薪烧炭,“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才能“不可胜用也”。
三候
霜降三候是动物、植物在为过冬做准备,北宋黄庭坚的物候诗说:“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木落、闭关是植物、蛰虫应对寒冬的方法。蛰虫在秋分二候用泥土坯户,封堵洞口,霜降三候开始冬眠,立春后开始蠕动僵硬的躯体,在惊蛰时,启户而出。《礼记·王制》载:“昆虫未蛰,不以火田。”“田”是打猎。蛰虫冬眠之前,打猎时不可以放火焚烧草木驱赶野兽,以免烧及蛰虫,影响生态平衡。
农事活动
秋收秋种
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等。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这个时候,地瓜如果不及时收获,可能会受到低温冻害,影响产量和品质。花生也需要尽快收获并晾晒,防止受潮发霉。“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节气,萝卜到了大量收获的时节,霜降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其品质和收成。此外,霜降时节,柿子已经成熟,苹果经过秋季的生长,也到了采摘的时候。
霜降时节是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要做好播种工作,确保麦苗能够顺利出苗。播种时要注意以下三点:合理控制播种量。如果播种时间较晚,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但不宜过多,以免影响麦苗的生长质量。注意播种深度,一般播种深度以3-4厘米为宜,过深或过浅都不利于麦苗的生长。播后及时镇压。镇压可以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有利于保墒、保温,促进种子萌发。“霜降到立冬,晚麦莫放松”。对于已经出苗的麦田,要进行苗情检查,及时发现并补种缺苗断垄的地方。同时,要做好锄草、浇水等管理工作,促进麦苗的生长。
防冻防寒
霜降时,地里还有一些农作物,要保护它们不“受冻受寒”。人们加强灌溉使土地湿润,散热更慢,还覆盖草帘、席子、草木灰等,也有人点燃一些发烟物,用熏烟法形成保温云层。例如,大棚蔬菜要加强保温防寒措施。霜降后气温下降明显,要及时覆盖保温材料,如草帘、棉被等,夜间关闭风口,保持棚内温度。白天适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露地蔬菜要做好防寒准备。对于耐寒性较强的蔬菜,如萝卜、白菜等,可以在植株周围覆盖稻草、树叶等进行保温;对于不耐寒的蔬菜,可以考虑搭建简易小拱棚进行保护。检查灌溉管道和设备,防止因低温冻裂而影响后续的灌溉工作。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水肥管理。根据蔬菜的生长情况,合理浇水施肥。浇水要适量,避免湿度过大引发病害;施肥要注意平衡,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蔬菜的抗寒能力。
翻耕农田
收割完庄稼,地里留下了秸秆和根茬,里面隐藏着很多越冬虫卵和病菌,需要及时把秸秆和根茬拔除,收拾干净。之后,还要深度耕翻土地,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加工水稻
霜降后,大多数地区的水稻都已收割,要想把稻粒变成大米,还要春捣去壳,用簸箕、笸箩等工具筛除沙砾、草叶等杂质。
畜牧管理
霜降又是黄淮流域羊配种的好时候,农谚有“霜降配种清明乳,赶生下时草上来”,是说这时配种,等到羊羔落生时正好天气暖和,青草鲜嫩,母羊营养好,乳水足。
传统习俗
民俗活动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同样非常重视,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同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
古人认为,“霜”是杀伐的象征。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杀之气,自汉代开始,古人就在农历九月讲习兵事,操练比试射箭,进行围猎活动。清朝时,每年秋季,皇帝都会到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演练骑射。这就是木兰秋狝(xiǎn)。“木兰”是满语,翻译成汉语是“哨鹿”,就是捕鹿的意思。
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中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霜降期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又叫祭祖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三大鬼节”。这天,人们会祭祀逝去的亲人,除香烛、食物等一般的祭品外,还会为他们“送”去御寒衣物,叫作“送寒衣”。
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秋季山林、高山空气新鲜,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较少。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还可舒缓心情。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壮族霜降节,人们会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壮族霜降节以大新县下雷镇最具特色。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壮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庙进行拜祭。据说清代时,当地州官也要备办供品前来参加祭祀。群众祭祀完归来,就近表演舞狮、演唱壮剧、民歌等活动。
食俗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有吃红柿子、“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等食俗。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俗话说“秋后萝卜赛人参”。萝卜有消食、化痰定喘、清热顺气、消肿散瘀的功能。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人称萝卜为“土人参”。
霜降时节吃秋梨是个不错的选择。生食梨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心降火作用;煎水或加蜜熬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秋冬季人体容易气血两虚,正是食用滋补山药的最佳时节。山药有清热解毒、治温病发热和降血糖等作用,在健脾益胃、益肺止咳、降低血糖等方面有极佳的效果。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既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归顺直隶州志》中关于“霜降节”的记载中云:“前一日,州城各户裹粽,谓之‘迎霜粽’。节间燃烛烧香,供祖先,给小孩。四乡亦作糯米糍,谓之‘洗镰’。推原其故,盖幸登场事竣也。”
在闽南、台湾地区,霜降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北方常说的“贴秋膘”。闽南有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充分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都会卖得非常火爆。
广西玉林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
霜降牛肉节,在广东省佛冈县汤塘镇四九村已有几百年历史。相传,明朝年间,汤塘镇四九菱塘村有一个五口之家,丈夫黄松,妻子邓莲,育有两儿一女。有一年,妻子邓莲身体不适,上吐下泻,四处寻医吃药不见好转,短时间内10余村民亦相继感染。霜降之日,黄松叫来几个村民把自己饲养的水牛宰了,并将牛肉及牛骨分发到患病的村民家中。神奇的是,患病的村民吃了牛肉后病情不仅有所缓解,而且逐渐痊愈。因此,当地村民希望通过吃牛肉祈求祛疾除病,消灾避祸,保佑吉祥顺利。
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讲法,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明清时期,老北京在霜降时节要吃迎霜兔。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日下旧闻考·风俗三》:“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迎霜兔实际上就是野兔,因为重阳节前后正是上霜时节而得名。据说重阳节食迎霜兔能祛病祈福,令人延年益寿,这还与古人认为兔子长寿的观念有关。
霜降里要特别吃兔子,而且还要特别蘸鹿舌酱一起吃,这可能与清入关以后皇上爱好打猎有关。皇上到关外的木兰围场打猎,一般旗人到京城的西山。于是,野味便成为此时最佳选择。兔子应霜降之日,美名曰迎霜兔。鹿舌酱大概是皇家的特色,一般人只能吃麻辣酱。即这是旗人之俗,以后演变为老北京人的一种时令吃食。北京稻香村在霜降日还专门卖熏兔肉,也叫迎霜兔,让人能多少回味一点儿前朝风情。
相关文学
农谚
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
霜降配羊清明羔,天气暖和有青草。
霜降来临温度降,罗非鱼种要捕光,温泉温室来越冬,明年鱼种有保障。
种完麦,忙完秋,快采藕。
种完麦,忙完秋,割苇蒲,采鸡头(米)。
山西:时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种莫放松。采棉刨薯回茬麦结合秋浇快进行。浇地造林集饲料,山药异地换种子。
河北:寒露霜降,收割大豆。抓紧打场,及时入库。晚茬小麦,突击播种。收割山草,好喂牲口。菠菜油菜,种上几亩。来年春季,能早收获。
山东:霜降一到,天气渐冷。抓紧收割,地瓜花生。切晒瓜干,要趁晴天。地瓜入窖,不能放松。麦田苗情,检查要精。缺苗断垄,及时补种。
新疆:十月寒露与霜降,秋高气爽秋风凉。北疆初霜在上旬,南疆霜降见秋霜。抓紧秋浇和冬灌,劳动果实快贮藏。牲畜抓膘又配种,拉运草料到冬场。
江苏: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上海: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晚稻脱粒棉翻晒,精收细打妥收藏。
安徽: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湖南:十月寒露霜降到,收割晚稻又挖薯。
福建:十月寒露霜降临,稻香千里逐片黄,冬种计划积肥足,添修工具稻登场。
诗词
传说
传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经常吃不饱饭,只好四处讨饭。有一年霜降,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饿得两眼发黑,他跌跌撞撞走到一个小村庄,发现村边的一处烂瓦堆里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朱元璋一见,兴奋极了,使出浑身力气爬到树上,吃了一顿柿子大餐,这才得以保住了性命。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年霜降时节领兵再次路过那个小村庄,发现那棵柿子树还在,上面依然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面对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绪万千,当年正是这棵柿子树救了自己。他仰望着这棵平平常常的柿子树,缓缓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又亲自爬上树去,郑重其事地把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后,就逐渐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起居养生
生活起居
《黄帝内经》里提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秋天气候转凉,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以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节,睡眠时间过长,可能降低心肌全身肌肉收缩力,破坏心脏活动和休息的规律。宜早睡早起,避免赖床不起,起床之后立即开窗通风。
霜降节气,气温骤降,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同时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这个时间节点后不再适合“秋冻”。对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尤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霜降昼夜温差变化增大,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可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饮食养生
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的说法,“霜降”节气,冬天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天气将由凉转冷,应注意防燥、防寒、防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专家建议,霜降时节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饮食调养宜平补,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玉米、萝卜、秋梨、百合、蜂蜜、牛肉、鸡肉、泥鳅等。
一防秋燥: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现象,燥易伤津。
二防秋郁:
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落叶落果,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秋季养生防秋郁可多看喜剧片,感到开心就放声大笑。要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豆类等;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等。
三防湿邪:
秋天的雨水多,要防湿邪带来的身体不适如水肿或腹泻。如果脾伤于湿气,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埋下病根。所以应该多吃莲子、冬瓜、莲藕、山药等祛湿的食物。
四防秋寒: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为防止秋燥,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食物,如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类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及各种豆类制品等。
秋燥时节,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过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这时的进补佳品。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而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
秋季是人最容易长脂肪的季节。天凉夜长,人的食欲大开,夜里休息也舒服,人体每天的热量摄入容易超过热量消耗,使脂肪一点点地囤积起来。如果不加以调整,经过秋、冬两个季节,人就会胖很多。年复一年,人就会很快“发福”起来。因此,对于爱美的年轻人来说,大快朵颐贴秋膘的时候也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17:57
目录
概述
节气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