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亭为首任华人甲必丹郑启基(又名郑芳扬)于1673年创建,取平步青云之意。
寺庙介绍
殿内以生漆涂饰,黑红闪亮,屋檐上有由碎玻璃及瓷造成的神话及动物雕像,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华丽夺目。庙内上漆的木雕更加引人入胜。庙里的主神明有
观世音菩萨,左坛是航海者的保佑神
天后娘娘。坛上的栏杆描绘了佛祖的生平。庭院里可看到佛教、儒家和道家的教义。这座庙宇的建筑材料都是来自中国。
300多年来,该亭经历了6次重修和3次扩建。亭内的各种碑文、匾额、楹联和华人祖先牌位等,是研究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仍有不少僧侣居住其中,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一间华人寺庙。
历史渊源
青云亭座落于马六甲区的庙堂街(Temple Street),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地历史最悠久的古庙。青云亭主殿供奉观音大士,故亦称观音亭。青云亭之名是取平步青云之意。嘉庆六年重修青云亭碑记云:“吾想夫通货积财,应自始有,而臻富有莫大之崇高,有凌宵直上之势,如青云之得路焉,获利故无慊于得名也,故额斯亭曰青云亭。”
1673年或1600年或更早
青云亭由马六甲第一任华人甲必丹(首领之意)郑芳扬与第二任华人甲必丹李为经发起建设。但具体创建日期,颇多争论。青云亭占地四万九千五百二十平方尺,庙宇雄伟庄严。大殿正座供奉观音大士,左右为关帝和天后圣母神座。青云亭曾是葡萄牙和荷兰统治马六甲时代华人甲必丹的办事所和解决纠纷的仲裁处,也是华人会议中心。
1824年英国人接管马六甲
废除了华人甲必丹制度,华社遂变通以青云亭亭主取代之,一直延续到1911年。
1949年9月28日通过青云亭法令
马来亚联合邦立法议提出青云亭作为维护华社信仰者的权益和地位从此受到有关法律的保护。青云亭最近一次修复始于1997年,2000年完成。青云亭的建筑结构上具有中国古老的艺术性,装饰手法有雕、塑、彩、贴、砌、写、画等七种,各由不同的匠师负责。青云亭一直为华人的信仰需求提供服务。青云亭是传扬儒道释三教的场所,当地大部分华人都认可可同时信奉三教。
世遗名录
华人庙宇在传统及现代的华人社区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可能是当地华人的信仰中心,或者是传统文化活动举办的重要场所,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还扮演着类似官府部门的角色。大马华人庙宇系列报道,带您前往马六甲,看看这座富有漳州味的华人庙宇。
因海上丝绸之路而在历史上兴盛一时的古城马六甲,存留着多元的文化遗产,也因此带动旅游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这座名为青云亭的华人庙宇,每天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据说,当年庙宇的建材和工匠都是从中国引进,不但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获得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被认为是杰出古建筑修复工程的典范。
据了解,早期南下的中国移民,越洋过海、历尽艰险来到了马六甲,他们认为是受了神明的庇佑。因此,他们通过兴建青云亭来向神明表达感激之情,并在庙宇之内,建立起了/在异域相互帮扶的组织,功能有别于一般简单的庙宇,而是当时华人社会的政务、法庭以及精神信仰的中心。
青云亭庙内供奉着三座祭坛,儒、释、道各一座,可以说相当多元,也十分有特色。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