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刺蛾
昆虫纲动物
青刺蛾,Latoia consocia 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绿刺蛾属的一种昆虫。分布较广,广西各地均有发生。寄主于大叶黄杨、月季、海棠、硂花、牡丹、芍药、苹果、梨、桃、李、杏、梅、樱桃、枣、柿、核桃、珊瑚、板栗、山楂等果树和杨、 柳、悬铃木、榆等林木。幼虫食性很杂,除危害龙眼荔枝外,还能危害柑桔等多种果树和林木。幼虫咬食果、林树叶,造成缺刻,严重时常将全叶食光,仅留枝条、叶柄,影响果树生长和结果。幼虫身上的黑色刺状物有毒,皮肤接触会产生针刺般疼痛。
生存方式
青刺蛾大多生活在树叶上,草丛中与树干上。
形态特征
此类害虫成虫体较粗短,翅密被不同颜色的鳞片、鳞毛。幼虫蛞蝓形,较短而粗。头小,能缩入前胸内。胸腹足小或退化。体色较鲜艳,体表着生枝刺和刺毛,能分泌毒液。茧体坚实如雀蛋,蛹化在茧体内。
成虫
体长16-18毫米,翅展38-42毫米。雄蛾触角近基部呈栉齿状。触角棕色。头、胸背面青绿色。腹部黄色。前翅基角褐色,中部青绿色,外缘有淡黄色宽带。
扁平,椭圆形,暗黄色。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25-28毫米,体黄绿色,背线蓝色。虫体背面两排刺毛橙红色。腹尾端有4个黑色瘤状突起。
蛹茧
呈卵圆形,栗综色,茧体表面有棕色毒色。
生活习性
在广西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枝叶间或表土层的土缝中结茧越冬,翌年4-5月化蛹和羽化为成虫。扁刺蛾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青刺蛾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于8月至9月上、中旬。褐刺蛾的第一代幼虫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于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由于各地气温没,有些地区在第二代老熟幼虫结茧较早,当年还可化蛹和羽化,并产生第三代幼虫。
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白天隐伏在枝叶间、草价目中或其他荫蔽物下。除青刺蛾产卵排成块状外,其余两种的卵,多散产在叶背面。幼虫孵化后,低龄期有群集性,并只咬食叶肉,残留膜状的表皮;大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从叶片边级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叶;老熟幼虫迁移到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和地面的杂草间或土逢中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结合整枝、修剪、除草和冬季清园、松土等,清除枝干上、杂草中的越冬虫体,破坏地下的蛹茧,以减少下代的虫源。
物理防治
利用成蛾有趋光性的习性,可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在6-8月掌握在盛蛾期,设诱虫灯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
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在各代幼虫盛孵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洒,或结合防治其他食叶害虫,实行兼治即可。
参考资料
青刺蛾.中国图片.
青刺蛾.文昌市信息管理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7 14:48
目录
概述
生存方式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