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动物园是青岛境内的景点,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延安一路102号,地处太平山西南侧,占地面积达31万平方米。该动物园正式成立于1977年,以动物科普宣传和娱乐休闲为主打,成为了一处综合性城市生态公园。
发展沿革
中山公园时期
青岛动物园正式成立于1977年9月1日,它的前身是
中山公园的一个
园中园,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
青岛地区动物展出历史较久。民国四年(1915年),日本殖民当局在植物试验场(即后来的中山公园)西南侧划地30亩,建熊笼1座、水禽笼1座,初建有熊笼一座,园形小猴笼两个,简易梅花鹿苑一处,水禽笼一处,供观赏之用。展出观赏动物有:黑熊、广西猴、
台湾猴、
梅花鹿、
鸭、
鹅、
雁、鹤等,是为“旭公园”的动物展出部分,这也是青岛动物园的雏型。
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
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对原来的熊笼、禽笼进行了维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农林事务所又对上述动物笼进行维修,同期增设猴笼2座、鹿棚栅1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又建钢筋水泥结构豹笼一座,内养金钱豹两只。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建马厩1座,养有菊花青马1匹,厩壁上刻有中、日、英三国文字石碑,以记其事。同年被评为“开源神骏”,是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之一。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公园疏于管理,动物笼舍失修、动物失养,展出动物已寥寥无几,具体数量无据可查。这时的中山公园破坏严重,动物展出部分几乎全部破坏。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中山公园仅有熊、猴子和鹿三种动物,笼舍面积不足一百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公园内的动物展出部分得以发展,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在政府资金投入下,动物园大兴土木建设,动物园开始形成规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原址整修扩建动物园。1953年建狼笼1座;1954年建虎笼1座;1955年建孔雀笼1座、猴笼1座、鸟类综合笼舍1座;1957年建狮笼1座,为木质结构,196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62年建鸸鹋房舍1座;1963年建小动物笼舍1座。至1966年,中山公园共有各种动物达88种,其中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狮、虎、棕熊、鸸鹋、丹顶鹤、红面鹤、
鹈鹕、
葵花鹦鹉、
鹩哥、四川鹦鹉、海南鹦鹉等20余种。
动物园周边用粗木桩穿插竹竿圈围,沿围栏周边配植绿篱,占地三十余亩,自然气息浓厚,园内主要路分为两条,一条碧桃路,一条梅花路,动物园设三个门,正大门位于中山公园南门入口内西侧,大门整体为木结构,种有植物攀爬于门楼上。另两门分别设于梅花路东西两端。
“
文化大革命”初期,公园管理混乱,动物园的发展规划受到较大阻力,正常的动物管理无法实施,致使动物的品种降到60余种。动物展出品种、数量逐年减少,一大批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鸸鹋、
鹩哥、
葵花鹦鹉、海南鹦鹉等相继死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所恢复。1973年,重修了狼舍;同年,香港爱国人士
李作基先生向中山公园赠送
白掌长臂猿1只;1974年,重修鹿苑及骆驼园;1975年起又陆续从广西等地引进
黑叶猴、平顶猴(
豚尾猴)、
熊猴、
斑犀鸟等珍贵动物。1976—1978年,李作基先生又陆续赠送黑猩猩(共计7只)、狒狒、山魈、黑天鹅等珍贵动物。从
澳洲引进
大灰袋鼠一对,饲养于猴山以南临时馆舍。遂规划在中山公园北部山坡建设动物园新区。
新址筹划
青岛动物园现园址系北高南低的坡地,原属中山公园管理范围。建园前,明霞路南段至中山公园北门,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林木茂密,西部坡缓且地形开阔。明霞路东南角有零星建筑,为中山公园的养鹿场和动物饲料存放地。
1976年,市园林处根据城市园林发展需要,提出在原中山公园动物展区的基础上,按中等规模移地迁建青岛动物园。规划面积29.97万平方米,分园前区、鸣禽区、猛兽区、灵长区、食草区、中型动物区、小型动物区和两栖 动物区共7个展区,总投资123万元。1977年1月,中山公园动物养护组正式从中山公园分离出,在中山公园北部建造动物笼舍并陆续进行动物搬迁,建成了占地面积为27.9万平方米的青岛动物园。
1977年8月,经青岛市城市建设局审查批准,并于同年9月定名为青岛动物园。
1977年,由市园林处规划设计小组,根据市城建局批准的规划方案,学习兄弟城市动物园馆舍设计经验,结合青岛动物园地理环境进行设计,园林处工程队施工。到1988年,除两栖动物区取消外,基本按规划完成建园任务。期间共完成西、北两个园门(包括北门的消防通道)、门前区、百鸟笼、孔雀馆、鸣禽馆、走禽馆、猛禽馆、雉鸡馆、猩猩馆、猿猴馆、猴山、骆驼苑、鹿苑、狮虎山、中型动物笼和小型动物笼等工程,总建筑面积16840平方米;完成主园路、游览道路、厕所、锅炉房、饲料室、水电供应等配套设施;大量种植雪松、龙柏、银杏、樱花、碧桃、海棠、迎春、连翘等多种植物,绿化、美化园区环境。
1979年建成鸣禽馆和百鸟笼之后,鸟类首批进入新园;同年建成猿猴馆,猿类、猴类搬迁新居;边建设、边开放。同年,在猴山大门前开始单独售票。1980年建成新动物笼舍3座,相继迁移一批动物;1981年建成孔雀楼1座、走禽馆1座;新动物园西大门于同年竣工;1982年建成雉鸡笼3座和一部分中型动物笼舍;1985年建成猴山;1988年建成狮虎山。至此完成了所有动物迁居新园的全部工作。青岛动物园以全新的面貌对社会开放。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引进的动物有:自北京引来的
食火鸡、猞狸;自东北引进的
白鹳、驯鹿、驼鹿;购入非洲狮1对;由济南转引东北虎1只;由西安、成都、桂林分别引入各类雉鸡共60余只。
建成后的发展
建设方面
历经十年的逐年建设,截至1987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动物园。全园新建了许多别俱风格的动物笼舍,并配有动物饲料室及仓库一处,可以说,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是动物园建设和发展的较快阶段,在这一时期,动物的品种和数量年年增加,动物品种共计八十余种,当时配有技术管理人员两名,饲养员十六名,无论是饲养动物的品种数量,还是管理水平都居全国中等水平。1985年,青岛动物园对全园环境进行改造,在原有林地、绿地基础上增加乔木两千一百株,灌木八百株,草坪三千九百平方米,增加全园的绿地覆盖率,提高了动物园内的环境质量。
从1992年至2000年,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动物园在保持原有动物观赏区的基础上,新辟游艺区,增加了大量游艺设施,形成了一个占地约四千平方米的游艺区,使动物园成为一处以动物观赏为主的综合性公园。
1997年至2000年,青岛动物园对全园不断进行绿化改造,共新增乔、灌木几十余种,既丰富了园内植物种类,又美化了动物园的园容园貌。使青岛动物园逐步健全为一个兼动物科普宣传、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城市生态公园。
2022年起,青岛市启动了太平山中央公园建设整治工作,拟将青岛动物园迁到西海岸新区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
园区布局
动物园东依太平山,西与
青岛山隔路相望,南与中山公园为伴,北邻居民区。截至2005年,占地面积31.3万平方米。青岛动物园空间广阔,在31万平方米的山坡密林中,建筑各异的动物馆(笼)舍上下错落;各展区之间,顺地势修建的石阶路、鹅卵石路及石条小径蜿蜒交错,与主园路巧然相连。充分利用展区空间。
主要馆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初期,展出动物主要依靠收购引进。随着国内许多城市相继建成动物园,各园之间互通有无,不定期进行一些动物交换、转让活动。1979年以来,加强了繁殖,增加了动物的品种、数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动物收集始于1954年,购进熊、狼、广西猴、孔雀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大熊猫、金丝猴、丹顶鹤、棕熊、鸸鹋等20余种珍贵动物。动物园建成开放后,收集引进兽禽等动物品种数量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达到1400余头(只)。
青岛动物园1977年开始修建动物馆舍,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便于游人观赏,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动物种类的不断增多,由馆舍组成了展区,根据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动物园的设计布局,把青岛市动物园分为五大展区。
食草类动物展区
食草类动物展区位于园西北向坡地,园办公室正北,建于1981年。由骆驼苑、马鹿苑、麋鹿苑、梅花鹿苑组成。总占地面积304.7平方米。北山坡有大片杂木林,东面山坡种植枫树、丁香、紫薇、榆叶梅、木槿等。
羚牛园、羊驼园 原走禽馆。位于南门西南侧,单层坡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于1980年,建筑面积145平方米。两块露天展出场地,占地面积1296.5平方米,铁网护墙,场外游览路有铁栏杆与场地相隔。展馆的周围有大片草坪,种植雪松和樱花等观赏植物。2010年北侧运动场改展出
大羊驼,2012年南侧运动场改展出
秦岭羚牛。
小型动物展区
小型动物展区位于猩猩馆以北,国防路南侧路旁。建于1989年,钢筋混凝土结构。管理间居中,管理间入口朝北,笼舍朝南,向两侧展开,共有展间24个(内12外12),建筑面积207平方米,顶部排列金字塔形装饰,看似“龙脊”。
灵长类动物展区
猩猩馆、猿猴馆 建于1979年。分别呈南向和南北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221平方米,分室内、外展区。馆舍管理间建于内外展区中间,两馆室内砖墙分隔展室,装加厚玻璃面向展厅。两馆的正面为庭院式场地,占地1500平方米,花岗石地坪,场内有圆形花坛和小型金鱼池,种植雪松、樱花、碧桃、紫薇、藤萝等植物。高大的槐树下,设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
小熊猫馆 原孔雀馆,建于1982年。外观属典型的傣族建筑风格,两座双层绿色大坡顶竹楼,混合结构,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建筑造型别致,周围由花架回廊环抱,面向水面的西墙壁上,镶嵌彩釉壁画《孔雀公主》,别具一格,有浓厚南方气息。孔雀馆的设计,收入1984-1985年《中国建筑年鉴》。1995年,孔雀移至孔雀园散养,竹楼主要用于繁殖孔雀用。2004年,改建为小熊猫馆。馆内保持生态的环境,活动区域铺栽常绿草坪,鹅卵石砌水塘,搭建小竹屋、堆积景石假山,种植竹林。
猴山 位于园西中部,樱花路以北,建于1979年。方形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1155平方米。底层南部设出入口,南、东有参观廊相连,猴山叠石中设有猴舍。铁栅栏与廊相隔,廊东北角顺台阶路至上层,下设管理间。上层四周有宽 3米的参观平台,西侧便路通猩猩馆。周边保留原有刺槐,山南面绿地内种植箬竹、樱花、紫荆、雪松。
鸟类动物展区
猛禽笼 位于南门以北西侧,建于1980年。圆形混合结构,高9米,直径9.6 米,建筑面积123.5平方米。展出
秃鹫和
高山兀鹫。周边种植雪松及各种花灌木。
鸣禽馆 原雉鸡馆。位于猛禽笼西北,樱花路中段南侧,建于1983年。依山势呈梯形布局,三组笼舍占地192.65平方米中,由石条台阶相连。2004年鸣禽馆改变使用性质后,鸣禽移入雉鸡馆改称“鸣禽馆”,展出雉鸡和鸣禽两类鸟禽类动物。
百鸟笼 建于1981年。笼高12米,直径32米,占地6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柱之间与笼顶部由钢网相护。笼内有假山供飞禽类筑巢产卵,笼内底部是浅水面,可供水禽、涉禽类游水觅食。笼四周建钢管护栏与参观者相隔,南部有花架回廊,种植藤本植物。花架回廊下方西南水面周围除保留原有植被外,种植柳树、枫树等。
鸸瞄鸵鸟展区 建于2013年6月。由于原走禽馆展区改为展出羚牛,故在百鸟笼南侧新建展区。
猛兽类动物展区
狮虎山 位于园东南,太平山自然冲沟的底部,建于1988年。钢筋混凝土山体,占地500平方米。假山内设管理间和狮虎展室4间,与参观厅间距1米扶栏相隔,山体北部两侧分隔为两块室外展出场地。场地下借助自然冲沟石砌陡墙与沟北游览路隔绝,游人可凭栏参观。为迎接全国动物年会在青岛召开,绘制高2米,长30余米大型壁画《狮虎图》,置于内参观厅南墙。狮虎山东南部坡地,有大片杂木林,树茂林密,充满野趣。假山体西壁爬满地锦和凌霄,竖刻“狮虎山”3字。左右两侧为进入展厅的石阶。中央有小水面。西面广场为花岗石地坪,周边坡地种植雪松、腊梅等。
中型动物笼 位于狮虎山正北山坡,雪松路以东,国防路南侧的密林中。建于1985年,钢筋混凝土结构,依自然坡度,分上下两部分,坐北朝南,呈东西向排列,共有24间(内12外12)笼舍,其中上部分16间,下部分8间。其间由石阶相连,建筑面积221.4平方米。笼舍西侧绿地内栽植樱花、榆叶梅、锦带、紫薇、腊梅等多种花灌木,向南有台阶石路直通狮虎山。
儿童宠物园
儿童宠物园位于猴山东侧,樱花路以北。初建于1995年,利用改造自然冲沟建成,占地4230平方米,时称“孔雀苑”。建牌坊式竹门、票房、竹质景墙、曲廊、四角阁楼、六角亭和竹桥、木桥等。并建有假山叠水、喷泉水池、小溪循环水池、卡通木屋等。由原孔雀馆内的孔雀迁来散养,另外放养丹顶鹤、灰鹤、珍珠鸡、环颈雉、野鸭、家鹅等。
2002年10月扩建至7200平方米,就山势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占地2970平方米,下半部分占地4230平方米,由多处石阶相连。园门改为“卡通”造型。扩建水溪,增建小动物笼舍饲养猛兽幼仔,圈养小山羊、家兔、荷兰猪、松鼠、小梅花鹿、宠物狗等小动物。园内有偿提供饲料,供游人和儿童与动物亲密接触。改称“儿童宠物园”。
狮狼笼舍
狮狼笼舍于2013年6月建成,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外展舍4间,室内兽舍8间。最初是为狮虎山改造期间临时安置展出
东北虎、
白虎和
非洲狮。
大熊猫馆
大熊猫馆位于猴山东北开阔地,原为骑马场。2013年5月开工建设,规划面积1023平方米。
两栖爬行动物馆
两栖爬行动物馆在西大门以东,南与百鸟笼相邻。原鸣禽馆,建于1983年。主建筑半球形、乳白色穹顶,单层砖木结构。展馆整体为庭院式风格,展馆与外廊连体,分前、后两部分,前展馆7间,后展馆3间,均由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构成,建筑面积474平方米。前馆正厅墙壁,镶嵌约10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鸟类壁画(2003年已毁坏)。后馆西侧建有拱门,上刻“鸣禽馆”。前后展馆由石砌拱门和双层水池相连,池间有立式景石。其间种植
翠竹、黑松、地锦等多种观赏植物。馆舍周边种植樱花、
连翘,由
法国冬青修剪而成的遮荫走廊,并形成自然门洞。馆东有大面积水面,与孔雀馆隔湖相望。
2004年2月,与洛阳市红发动物展演团联合投资,将鸣禽馆改造为两栖爬行动物馆,引进鳄、龟、蛇等爬行动物。为园中园,单独售票。
象龟馆
象龟馆位于动物园东南角,是在原羚牛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而成。扩建建筑面积325平方米,室外展览场地290平方米,顶部设置钢化玻璃采光窗,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采光照明,节约能源,设计过程中力图将毛里求斯当地特色与青岛动物园老建筑风格相结合,外立面与动物园老建筑风格相统一,屋顶装饰和内部热带植物运用上力求体现毛里求斯异域风情,整体建筑在动物园中既不突兀又具有显著特点,使象龟馆成为动物园中的特色馆舍。
动物资源
到1988年正式开园时,展出动物84种近900只。1991年,动物品种增加到100种,但数量下降至600只左右。1993年,展出动物65种745只。1999年前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上。2000年,达到120种1300多头(只),是青岛动物园历史上最高水平。2001-2003年品种数量都有回落。2004年,调整动物展出结构,增加两栖、爬行类动物。到2005年,展出品种上升到126种,1400多只,超过2000年的最高水平。
注:缺少年份,无统计数字
管理方面
1988年售票房建成,实行售票入园。由于动物园南门即中山公园北门,两园分别售票,对游人带来不便。后改为两园游览票通用,但给两园各自举办大型活动在门票收入分配上产生矛盾,造成管理上的不便。1998年,动物园划归中山公园管理处管理,其性质、经费渠道不变,暂时解决了上述矛盾。
为适应动物的生活习性,2002年4月2日动物园开始实行夜间封闭管理,开放时间为早8时—晚5时。5月,两园园门交界处建标志性门,恢复分别售票管理。
2008年4月,为响应中山公园的免费开放,动物园对园区划分进行了调整,以园中主干道雪松路为界,把整个园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为猛兽动物区,西区为其他动物区,改造后的动物园南北贯通。
单位编制
青岛动物园定名于1977年9月6日,经中共青岛市城市建设局核心小组研究决定。1985年3月,中共青岛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管理局委员会将其改名为“青岛市动物园管理处”,并定为副科级单位;1989年9月,市编制委员会同意为科级事业单位;2002年1月,恢复局直属单位建制。2002年7月,经市编制委员会同意,青岛市动物园管理处为处级单位。
用地统计
植物资源
青岛动物园于1977年,在太平山西南麓开始建设,原植物品种以黑松、
刺槐、
榉树、
青朴为基本树种,经过10年的逐年建设到1987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动物园。全园占地30.36公顷,其中建设占地1.68公顷,道路广场1.46公顷,河塘面积0.49公顷, 园内保留原生杂木林和黑松、榉树、青朴等树木。
在植物种植上,主要是结合动物生态习性和自然环境选择。鸣禽馆、灵长区以庭院式绿化为主调,其余展区以自然式布置为主,有野趣感。园内的主干道由雪松、樱花、银杏和榉树等组成。结合地形划分展区,配置植物。使动物馆舍大多掩映于绿树丛中。
园内主要树种有雪松、黑松、
华山松、
白皮松、
龙柏、
刺槐、银杏、
青朴、
光叶榉、
五角枫、广玉兰、
黄连木、栓皮栎、樱花、
榆叶梅、
紫薇、
垂枝碧桃、
海棠、月季、
金银木等。草坪3.3万平方米。2005年,全园有各类树木152种2.66万株。乔木与灌木之比1:2,常绿乔木与灌叶乔木之比1:1.4。
园内
苗圃位于园西,办公楼以南,占地4万平方米。2002年改造,淘汰长势不良、病虫害严重的树木;改造梯田地形为缓坡。划分7个苗木培育区种植各种乔灌木1.4万余株,草皮7500平方米。铺装道路1000平方米,对游人开放。
绿化面积26.71公顷。温室面积235平方米,花圃面积380平方米,其生产的各类花卉主要供园内花坛、菊展等摆放。
1985年,对园内部分环境进行改造,增加了植物。在原有林地、绿地地基础上增加乔木0.21万株,灌木0.08万株,草坪0.39万平方米。其新增乔灌木品种、数量表格如下:
1997年,因全国动物园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园内植物品种过于单调,为此对全园进行绿化改造,其新增乔灌木品种、数量表格如下:
所获荣誉
1954年,青岛动物园首次繁殖成功广西猴。此后,陆续有野生动物在园内人工饲养条件下成功繁殖。1979年,山魈在园内首次繁殖成功,填补了国内动物繁殖种类的空白,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成功繁殖珍稀动物绿狒,并逐步形成种群。
组织机构
青岛动物园于1987年在动物园内设立服务设施两处,主要服务范围为向游客销售食品、饮料和为游客提供照相服务。园内原有商亭21处,主要为游人提供小食品和旅游产品,旅游季节临时搭建快餐点,为游人提供方便。这些商亭大多占用绿地,而且数量过多,多已破旧。2003年,拆除原有21个商亭,投资20余万元,重新调整布局,另建商亭7处,恢复绿地1000余平方米。
1989年在园内开辟约100平方米的场地,购进
电瓶车10辆,建立了动物园内的第一处游艺设施,为游客在观赏动物的同时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
1992年,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动物园在园内东南角新辟游艺区,增加了一些游艺设施,如:小火车、电瓶车、小飞象、小猴抬轿等,形成了一个占地约1500平方米的游艺区,动物园游艺场初显规模。
1995年至2000年,随着游客对游览设施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动物园在原有游艺设施基础上不断扩展,增添了如:
碰碰车、海盗船、小飞机、
旋风跑车、
轨道车、
转马、
跳跳床等有时代特色的游艺设施,形成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游艺区。
从1987年至2000年,随着游客对游览区内服务设施要求的不断提高,动物园由原有的2处商亭扩展到12处。
动物园的服务设施还包括:广播站1处,
卫生服务设施4处。
动物园跑马场原位于猴山东北开阔地,占地3020 平方米,建于1995年。引进矮种马匹,青少年也可参加这项活动。为个体户承包经营。2013年5月移至两栖爬行馆东北侧、原西大门附近。
在园内,还有三处鱼池,其中有金鱼供游人垂钓,位于小熊猫馆、猩猩馆、狮虎山。
文化活动
对外交流
为了防治动物近亲繁殖造成的退化,青岛动物园积极与全国其他动物保护单位进行交换和繁殖。如1982年与
广州动物园进行绿狒狒交换繁殖,1983年与
上海动物园进行麋鹿交换繁殖,1990年和
南宁动物园进行双峰骆驼的交换繁殖,1997年与成都野生动物保护站进行小熊猫的交换繁殖,1999年与
济南动物园进行黑豹的交换繁殖,2000年与
济南野生动物世界进行了广西猴的动物交换繁殖等。通过动物的交换和繁殖,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和其他动物保护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
青岛动物园先后与北京、深圳、上海、大连、西安、济南等地的动物园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1988年8月,日本德山市动物园来访。为了加强在野生动物饲养管理、繁殖方面的技术交流,青岛市动物园与日本国
山口县德山市动物园经多次协商,商定建立友好动物园关系,并达成相互交换动物的意向。1988年12月17日,双方代表在
德山市动物园正式签订了建立友好动物园关系议定书,并确定以两国草签议定书时间(1988年8月6日)为建立友好动物园关系时间。根据建立友好动物园关系议定书精神,德山动物园于1988年12月10日向青岛市动物园赠送斑马1对(雄性2.5岁,雌性1.5岁)、雄性山魈1只(3.5岁);青岛市动物园于1988年12月16日向德山市动物园回赠小熊猫1对(3至3.5岁)。这次互赠,实际上是动物交换。
1973~1978年,香港爱国人士
李作基赠送长臂猿、黑猩猩等动物,属单向赠送。与国内各动物园的动物交换始于1979年后,当时青岛动物园的动物品种、数量少,靠自行繁殖的动物交换不多,也无记载。2001年后,有据可查的品种、数量亦不多。
科普活动
园内结合动物展出,从多方面宣传动物知识,引导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展出的每种动物都挂牌说明,介绍动物的名称、学名、产地、习性等。20世纪70~80年代,还经常组织中、小型动物到市属各县和省内偏远市、县做流动展出,在展出的同时介绍动物有关知识。有时也从外地组织动物来动物园展出。1989年4月,从济南动物园租借大熊猫展出,宣传“国宝”,共展出15天,参观人数达到23万人次。1991年4月从成都动物园租借不足4龄大熊猫两只在猩猩馆展出,1998年以来,为省、市各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撰写动物宣传稿件数10篇,宣传报道千余次。
1999年-2003年,青岛动物园与《
青岛晚报》、《
半岛都市报》等媒体联合发起 “动物认养”活动。通过“动物认养”普及动物知识,在市民当中引起热烈反响,单位、个人纷纷认捐、认养,全市大中小学学生发起《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的倡议,自愿认养动物。
防疫治疗
青岛地区展出动物之初,没有专职的兽医和医疗设备。建国前后只有一名兼职兽医。1957年,始配畜牧兽医技术员,并陆续配备简易医疗设备和临时指定隔离间。遇珍贵动物患病,多请本市或北京的医疗专家会诊,提出治疗方案。1977年建园时,有工程师、兽医师各一人。1999年建动物治疗室,各种治疗设备有所增加。并引进专业大学毕业生。2001年后,陆续招聘兽医师5名,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2003年,成立园内动物医院,完善部分医疗机械,除治疗动物疾病外,主要是对各种动物传染病进行预防。2003—2005年,配备猛兽类、灵长类和食草类动物的“保定笼”,以防止因多次扑捉疾病动物而造成伤害,硬件设施有所加强。对动物疾病的防治与治疗发挥了作用,并积累了一些防治动物疾病的经验和成果。
日常动物疾病控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外地动物引进严格检疫、隔离观察,确保无传染性疾病后,再入笼舍驯养展出。平日坚持动物笼舍日消毒、动物展区每周全面消毒制度。定期注射疫苗,为动物生存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免疫力。在多年的动物疾病治疗中,对动物结核病、寄生虫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治疗成效。1990年后,基本杜绝了动物的非正常死亡。
动物救助
青岛动物园自建园起成功救护的鸟类动物不计其数,其中包括猫头鹰、小白鹭、苇鳽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这些受伤、受困、迷途、流浪的鸟绝大部分是青岛市区及周边地、市的群众在庭院或野外发现后,主动与动物园联系后救护的,或间接由报社、电视台与动物园联系救护的,经过动物园工作人员对它们的精心照料和救治,待它们恢复健康,再放归大自然,使它们获得自由。
“爱鸟周”野生鸟类摄影展
搬迁计划
早在2008年,青岛市就开始酝酿搬迁动物园和植物园,当初对于动物园的选址有3个选择,但是后来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2011年3月10日,市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青岛市正在积极推动世博园、新植物园、新动物园“三园联动”工程,探讨建立城区北部新的生态旅游链条。
2023年1月30日,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发布了《关于对青岛动物园搬迁及原址改造提升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公告,拟将青岛动物园搬迁安置于西海岸新区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
公告表示为全面提升太平山中央公园建设品质,拟将青岛动物园搬迁并对原址改造提升,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组织开展青岛动物园搬迁及原址改造提升工程公众参与和风险评估工作。按照程序,现公示项目有关信息,征求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争议事件
2017年5月16日一位游客去了趟青岛市动物园棕熊展区,准备给这个大家伙喂点食物时,正在拿着麻花喂棕熊的时候,被熊一口就咬掉了手指头。游客惊慌失措,忍住疼痛,找到了园内的工作人员。事后,游客返回动物园理论,说自己买了票,就应该受到应有的保护,而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在劝导别人的时候,并没有人劝导自己。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也是很无奈,为了防止有人乱投喂发生危险,专门树立了警示牌,而且已经把防护网封的很密了,即使这样,仍然拦不住游客们想要靠近的心。
参观信息
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
青岛动物园的开园时间调整为8:30—16:30,清园时间调整为16:30—17:00
门票
东西园区总票价成人8.5元
本科以下学生凭学生证4元;
西园区内两栖爬行馆成人15元
儿童票/学生票10元。
建议游玩
2-4小时
交通线路
乘车路线:26、31、202、206、228、304、316、321、604、605等路公交车在中山公园站或天泰体育场站,穿过中山公园到动物园。
乘15、219、220、302、368、604等路公交车在动物园(西门)下车。
乘3路公交车在动物园站(北门)下车。
乘地铁M3号线在中山公园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