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青岛科大(QUST),位于
山东省青岛市,公办大学,主管部门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曾隶属于国家
轻工业部、国家
化学工业部,入选国家“
111计划”,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高校,首批“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的高校。,入选国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历史沿革
私立文会中学
1876年2月,苏格兰长老会罗约翰牧师在抚近关(大东关)街北创立苏格兰长老会分会,设义学堂,初期为小学教育,是外国人在沈阳设立的第一所教会学校。在陆续开办了神学教育、中等教育之后,1902年11月1日,学校升级为高等文理学院,设医学院,后改名为奉天文会书院,该院分为本科和预科,预科学制一年,学习普通课。本科学制三年,分法、理、医、工四个系。
1912年,文会书院部分资源参与组建奉天医科大学,后相继更名为辽宁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并入中国医科大学。1919年,文会书院增设中学部,并于奉天省教育厅备案。1924年,因改革学制,大学部停办。1930年,辽宁教育厅厅长吴家象呈教育部改建为私立文会高级中学,部分资源并入奉天医科专门学校,部分资源(北院)改设神学校,后更名为奉天神学院、东北神学院,并入北京燕京协和神学院(今燕京神学院)。部分资源(南院)改建为私立文会高级中学校。1942年12月,文会高中被伪满政府强制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教会教育筹备委员会将文会高中恢复,直到1946年9月2日,文会高中正式复校。
1915年5月,私立文华中学成立。1940年年底,私立文华初级中学校被伪政权接管,改办(伪)省立第九国民高等学校。1946年,(伪)省立第九国民高等学校复名为文华中学。1949年,文华中学并入文会高中。
沈阳橡胶工业学校
1926年,上海东南医科大学成立,后更名为上海东南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1936年,上海东南医学院附设东南高级药科职业学校创建。1952年9月29日,上海市东南高级药科职业学校和广澄药科职业学校收归轻工业部接办,两校合并成立轻工业部医药工业学校。年底,校名改为轻工业部上海制药工业学校。1955年9月,上海制药工业学校迁沈阳,并入沈阳橡胶工业学校。
1950年9月16日,由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轻工业管理局正式接管私立文会中学,改名为“轻工业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简称“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原有学生高中3个班、初中8个班共572人,由轻工高职成立附设学校继续学习。原教职工继续留用,分橡胶和造纸2个专业3个班。全校学生重新编制,分为高职、高中、初中三个部分。10月3日,学校隆重举行了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1952年4月5日,原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52)工教中字第27号命令,将工业部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改名为沈阳轻工业技术学校。8月,沈阳轻工业技术学校改名为沈阳轻工业学校(黄炎培题),隶属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1954年6月24日,学校更名为沈阳橡胶工业学校。
1954年,沈阳轻工业学校纤维造纸工业专业并入天津造纸工业学校,后参与组建河北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1964年,河北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工学专业并入北京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
山东化工学院
1937年2月,在经历了技术、资金等多重障碍之后,由范旭东等一批民族工业先驱为主的企业家,在南京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化学肥料企业——永利硫酸铔厂,并开设工人识字班和小学,后又开办工人补习学校。1950年6月,成立永利铔厂职工业余学校。
1958年5月,南京永利宁厂筹建永利化工专科学校。次年5月,南化公司在磷肥厂教育科、永利宁厂教育科和所属工厂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化工学院,隶属化工部领导,南化公司负责管理。学院列入国家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开展本科教育。学院设有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化工机械、催化剂4个专业系科,修业年限4年。
1962年秋,化工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化工学院并入山东化工学院。
1956年,学校迁至青岛,沈阳橡胶工业学校更名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7年10月11日,经化学工业部批准,青岛胶工人技术学校划归青岛橡胶工业学校领导。次年8月8日,青岛第二橡胶厂创办了橡胶工业学院(又称青岛橡胶学院)和橡胶工业学校(又称中等技术学校)。9月15日,在省属青岛橡胶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山东化工学院。建院初期,设有大学部和中专部,其中大学部设化工、化工机械、橡胶3个系,开设基本有机合成、化工机械、化学工程、橡胶工艺、合成橡胶工艺5个本科专业和无机物工艺1个专科专业。首批招收学院167名。另设橡胶工学、无机物工艺两个专科专业。改隶属山东省领导。
1961年7月,山东省委决定将青岛第二橡胶厂厂办橡胶工业学校的橡胶工艺和橡胶机械专业并入山东化工学院中专部。1965年,该院中专部脱离本院,单独成立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68年3月,化工部将青岛橡胶工业学校重新并入山东化工学院。
1970年,山东化工学院改建山东省化工技术学校(改建文件并未实施)。次年,山东省化工技术学校升格山东化工学院(撤销原改建文件)。1979年5月,山东化工学院改为隶属化学工业部。次年4月,学校橡胶工艺专业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2名。1981年11月,山东省二轻厅与山东化工学院联合创办塑料成型加工工艺专业。
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1958年,青岛艺术学校创建;1961年撤销。
1962年,原青岛艺术学校(部分资源)改建为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次年,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改建为青岛市美术学校。
1964年,学校更名为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次年,并入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1966年,原青岛工艺美术学校部分改建为青岛市工艺美术学校。1973年,学校校址为田家村,借用青岛二轻技校两层楼办学。1974年到青岛芝泉路22号建校,并更名为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山东省化工研究院
山东省化工研究所前身为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矿部山东办事处化工总厂实验室,地址在博山(今淄博硫酸厂院内)。1952年,实验室随化工总厂更名,改为华东工矿部山东化工局实验室。5月,山东办事处撤销,随山东化工局并入山东工业厅后,改名为山东省工业厅实验室。1956年秋,从博山迁到济南。1958年9月,改建为山东省化工局化工研究所,后定名为山东省化工研究所。
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化学研究所成立。1961年7月,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煤炭化工研究所。
1971年11月,山东省化工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济南化学研究所合并,定名为山东省化学石油研究所。1978年,山东省化学石油研究所更名为山东省化学研究所。1994年,山东省化学研究所更名为山东省化工研究院。
青岛科大
1984年9月,山东化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9月,划转山东省领导。2002年1月9日,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上,学校以全票通过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8月,崂山校区投入使用。2003年9月17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学校以参评56所工科院校中排名第一的好成绩,获得了材料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009年7月高密校区投入使用。
2014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5年5月,山东省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全部资产、人员及业务按照山东省文件正式并入学校。2017年3月17日,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揭牌暨绿色化工高峰论坛在济南燕子山庄举行,标志着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正式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这是山东省科教融合的成功范例,也是青岛科技大学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首个标志性成果。谢克昌与刘兴云为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揭牌,巩守柳与马连湘为青岛科技大学济南校区揭牌。
2017年3月28日,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开工建设,成为继四方、崂山、高密、济南校区后的第五个校区,标志着青岛科技大学三地五校区办学格局正式形成。2019年8月,中德国际合作区投入使用,同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0月30日,青岛科技大学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青岛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正式揭牌。
2020年11月21日,淄博市人民政府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暨“淄博——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举行。双方签署《合作共建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主要包括建设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淄博分院、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淄博分院、淄博研究院和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建成后可满足500名左右研究生、5000名本科生实训以及教学科研人员的保障需求。2022年5月5日,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山东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11月26日,由青岛科技大学发起成立的山东宇航学会成立。12月,青岛科技大学当代设计研究院成立。
2023年1月30日,“青岛科技大学德州融合创新发展中心”揭牌;4月4日,青岛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暨青岛市先进材料与高端化学品检测创新平台揭牌。4月9日,青岛科技大学济宁融合创新发展中心揭牌。9月24日,由山东省大数据局指导、青岛科技大学主办的数据科学学院揭牌仪式暨“数融万物,智启未来”学术论坛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举行。2024年6月,青岛科技大学与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共建山东橡胶产业创新研究院的框架合作协议,同时,学校宣布成立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影像艺术研究中心,标志着该校在探索科技与文化艺术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8月1日,青岛科技大学与莱西市人民政府惠民慧医数智医共体校地共建合作项目仪式正式签约。
2024年12月19日,青岛科技大学博兴“科技小院”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8月,学校共设有31个院系,设有80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8月,拥有7个博士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硕士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4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8月,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住鲁院士2人、聘任院士9人,国家杰青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5人,其他国家高层次人才3人,长江系列学者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全国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青年学者等省级高层次人才88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1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项目213项、省级项目139项。
截至2024年8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项目“融合中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建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该项目以“培养具有两国文化背景、掌握中外两种语言、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在研究由德国教研部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高教输出基金”支持组建的隶属于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ZIP)”和中德两国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的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建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8月,同25个国家和地区的140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批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牵头共建的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省首个理工科类本科境外办学机构。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8月,学校现有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合物加工技术及其相关热物理科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态化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传感与生命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聚合物及成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孵化器等13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与成果转移转化载体。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8月,学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9家。2018年4月,首个以山东省高校命名的卫星——“青科大一号”卫星发射升空;2021年5月,“天问一号”安全着陆火星,学校提供自主导航关键核心技术。学校专利转让数列全国高校第37位,获批山东省高价值专利培育单位、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因“政产学研融合”而闻名的“青科大模式”广受社会赞誉,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进行深度报道。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8月,学校五个校区馆藏文献367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1个,馆藏资源种类齐全、特色鲜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0年,因学校名称的变更曾用《山东化工学院学报》《青岛化工学院学报》刊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式出版物,国内外公开发行。《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化学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生物工程与制药、环境科学、机电工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及信息工程、数理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3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严谨学风和文风,鼓励学术创新,支持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学术讨论,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园地。本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城市发展研究、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资源环境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文学与语言研究等。“城市发展研究”是本刊重点打造的特色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徽整体设计图案结构简洁而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而呼之欲出,动感十足的“轮胎”花纹分别串联起中文校名和校训、英文校名,一方面充分展示了青科大以橡胶为特色的学科优势,1950与四方校区校门的组合清晰地传递着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另一方面也象征一代代青科大人永不停歇、奔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为建成“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而奋斗的美好企盼。
青岛科技大学的吉祥物——海燕,身着印有qust的蓝T恤,头顶学士帽,手捧书籍,勇敢飞翔的海燕,表现出青科人自强刚健、敢为人先的精神,寓意青科学子,像海燕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有朝气、搏击向上。
精神文化
明德、笃学、弘毅、拓新
自强、务实、竞合、创新
修身修业,诲人不倦
求真求实,学而不厌
社团文化
青岛科技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简称“社团联”)成立于2005年5月24日,是学校党委领导下、学校团委指导下的全校学生社团的联合自治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社团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社团及其会员利益的总代表,发挥引导、管理、服务、监督学生社团的职能作用。社团联依照法律、学校规章制度和社团联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截至2023年4月,青岛科技大学现有注册学生社团120个,涵盖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等7大类别,其中,思想政治类社团3个、学术科技类社团18个、创新创业类社团2个、文化体育类社团61个、志愿公益类社团26个、自律互助类社团4个、其它类社团6个。
校区情况
青岛科技大学有崂山校区、四方校区、高密校区、济南校区、中德校区5个校区和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
崂山校区
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设有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国际学院、泰中国际橡胶学院、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艺术学院、数理学院、数据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院)、传媒学院、体育学院、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德科技学院15个学院。
四方校区
青岛科技大学四方校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设有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7个学院。
中德校区
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小清河路6号,由中德校区(德国)、中德校区(中国)两个校区组成。其中,中德校区(德国)位于德国帕德博恩市大学园区,中德校区下设中德工程学院、中德技术学院等院系和机构,并将逐步建设10个左右的中德合作研究院或研究中心。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复合材料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商务英语、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科专业。
高密校区
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位于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截至2024年5月,高密校区目前占地800亩,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设有机电系、经管系、艺术系、高材系、外语系、自动化系、化工系、计算机系等8个系(部)。
济南校区
青岛科技大学济南校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 2016年底,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青岛科技大学,开始了高校、科研院所高度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新篇章。
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
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校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联通路(西段)5188号。是由青岛科技大学与张店区人民政府共同设立的具有“新模式、新机制”的新型研发组织,研究院是青岛科技大学在淄博市内唯一官方常设产学研科技服务机构,是张店区首家以研究院+产业孵化基地的新模式运营的新型研发组织。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党政军界
工商界
教育科研界
文化艺术界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