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教案
发生于贵阳市青岩古镇的教案
青岩教案是清朝发生于贵阳市青岩古镇的教案,是《北京条约》签订后,全国发生的第一个教案。
背景介绍
洋教渗入贵州,早在明代就开始了。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贵州被划为澳门教区。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贵阳教区正式成立后,法国传教士白斯德望任第一任主教。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第二任主教、贵阳小修院院长胡缚理为培养神职人员,选中了青岩姚家关并于咸丰九年建成了圣伯多禄大修院,由传教士白伯多禄任院长,有修生十多人。
起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胡缚理利用条约中的有关条款,向贵州地方当局施加压力,与地方官分庭抗礼,激起了官绅民众的怨愤。贵州提督田兴恕和贵州巡抚何冠英于是联名向全省官员发出“秘密公函”,明确提出洋教是“异端邪说,最为害民”,指出“如有外来之人,谬称教主等名目,妄图传教,淆惑人心,务必随时驱逐。不必直说天主教,以匪人目之,不得容留;倘若借故处之以法,尤为妥善”。
这个“秘密公函”是一个在全省范围内反对洋教的动员令。
经过
赵国澍,字慰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生于青岩城。他是“青岩教案”的主要人物。赵国澍是田兴恕培养提拔的青岩团务总理,准备抢先在青岩执行“秘密公函”。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端午节,青岩各族人民按传统习惯,吃完晚饭出门“游百病”,一群娃娃游到姚家关大修院门前,不知谁带的头,娃娃们一齐唱起了街头流行的民谣:
火烧天主堂,洋人坐班房……
天主堂大修院内的教徒听到民谣,气势汹汹地冲出门吼骂娃娃和推打游人。人们本来对洋教就不高兴,便一齐拥上去与教徒他们争论。
争吵的消息传到赵国澍那里,赵国澍立即派团丁把大修院包围起来,将为首冲出修院闹事的修士张文澜、陈昌品及教堂管家罗廷荫抓起来,关押在青岩龙泉寺内,并向田兴恕报告。张文澜收买狱卒,把消息传给了胡缚理。
田兴恕得知胡缚理向京城上报这件事后,又想到胡缚理平时仗势欺压百姓,不由怒火从心起,便下令赵国澍交将张文澜三人秘密处死。于七月二十九日,赵国澍将张文澜三人绑赴青岩城外谢家坡斩首。路上正遇天主教女佣王玛尔大在河边洗衣,怕她走漏风声,也将她抓到刑场一同斩首。于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第一炮,就这样在贵州花溪青岩城打响了。
事件发生后,胡缚理立即向督署抗议,要求严惩赵国澍。一面又以贵阳地方官草菅人命杀害习教人员,抢劫烧毁教堂等罪名,向法国驻华公使哥士耆申报。哥士耆又照会清总理衙门,抗出抗议,要求将田兴恕、赵国澍“押赴市曹斩首抵命”,对“被害人”及家属抚恤赔偿,隆重安葬“被害人”,并在坟前立壮观的石碑石牌坊。教堂损毁房屋必须修复,教堂经典书籍圣像及一切器具用品,亦必须清还赔偿等十二条款,“限期办理照复”。
清政府在外国联合势力的压迫下,不得不妥协。除何冠英、赵国澍已故不予追究外,田兴恕发配新疆,赔偿白银一万二千两。
评价
“青岩教案”是我国的第一个教案,震惊中外。
“青岩教案”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爱国主义斗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18 13:41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起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