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学
研究青年社会行为、社会特点、社会作用以及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青年社会学,研究青年社会行为、社会特点、社会作用以及青年社会问题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研究问题
研究的问题涉及:青年社会化过程及特点,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青年文化和亚文化,青年社团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青年的学习、就业、信仰及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青年的越轨行为、犯罪行为、反社会行为及其社会控制、代际差异等。
20世纪40~50年代,世界经济的增长和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性解放思潮不仅带来大量单亲家庭也把相关的青少年问题引入了社会学家的视野。在这种背景下,以青年与社会的关系、青年的社会问题和青年的社会化为研究对象的青年社会学应运而生。
1975年5月国际社会学学会批准建立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列为第34委员会。
1978年8月召开第九届世界社会学大会的同时举行了青年社会学会员大会,标志着青年社会学的制度化。在青年社会学前学科阶段的早期,瑞典学者爱伦·凯(EllenKey)是重要的奠基人。其在1909年发表的《儿童的世纪》(今译为《儿童与青年》)是一本典型的有关青少年问题的社会学专著。另一位对“青年”概念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是德国的S.伯恩费尔德(SiegfredBernfeld)。他通过社会化的实验及对记录着青年自发思想的资料,如书信、日记、诗歌、谈话录、图画、照片等的研究,将青年定义为“青年是一群通过自我决定和自我认识,被在相互关系中(由生理或自然/文化平衡所控制)的个人和集体所征服的人”。这个定义对改变传统的只依据生理因素来认识青年的偏见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青年社会学的学科化阶段,美国的青年社会学研究起步早、成果丰富,在不同时期形成不同的专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年社会学研究在理论上出现了新的取向。例如,在法国,围绕着“生命周期”和“代”这两个概念的主要理论框架得以定位,放弃了青年社会学领域一直占据优势地位的关于青年问题的静态研究,“过渡”、“选择”和“成为成年人”等概念成了新的研究视角。关注的是青年对自主权的拥有,最主要的是取得经济独立,例如获得一份工作、开始两人生活等。K.高卡尔普的调研报告《选择的年龄》将不同生活领域里争取自主权的进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或步骤:结束学生生涯、离开家庭、拥有独用的房子、进入劳动市场、结婚成家或同居等。青年社会学被重新纳入研究生活过程的社会学,成为“年龄和时间社会学”,研究的是不同生活事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即学校生活、就业、生育孩子等及它们对社会轨迹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的发展和出现的问题。
研究方向
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价值观、独生子女问题、青春期性教育、青年思潮和青年文化、青年群体与代际关系、青年心理发展、中外青年比较、青年问题等。青年消费、青年与网络文化、青年与就业、青年的越轨行为成为研究的重点。
参考资料
青年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2 15:31
目录
概述
研究问题
参考资料